隨着環球大學有過份着重規模、排名與競逐資源的趨勢,香港高等教育也變得愈來愈走上經濟導向與功利主義的道路。這些發展也為本科教育帶來新的挑戰與危機,恐怕將會變成另一場球賽。
當今很多大學(特別是所謂研究型大學)主要的困局及問題是:
● 過分重視學術研究,輕視本科教學或兩者的結合
● 研究過分偏重科技,缺少人文內涵
● 本科學生過分熱衷實用專業學科,輕視文理
● 主修課程過於狹窄精專、忽略跨學科知識的結合
● 師生關係傾向隔膜疏離,缺乏對學生在課堂外的個別指導
● 學生未能將課堂內學習與課堂外生活相結合
在這種環境生態下,很多本科生未能培養成為一個整全的人(whole person)。除專業硬知識與技能外,學生缺少在自我探索、批判性思維、溝通、人際關係、道德判斷力及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很多大學畢業生缺乏人文關懷,未能成為能悲天憫人的世界公民。
博雅教育就是針對上述問題的另一種本科教育模式,也是目前一些大學改革本科教育的手段。雖然地區內有些院校聲稱採納博雅教育,但不同人對博雅教育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一些誤解。筆者按個人的研究與經驗,闡釋博雅教育的真義與內涵,提出具體改革香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些方案。
培育精英的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或 liberal education)思想,起源於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的自由人教育(拉丁文 līberāre,意指解放心智思想給予自由),近年亦有學者譯為釋智教育或自由教育。在中世紀年代,此乃泛指適合一個自由公民(相對奴隸)的學科,以能積極參予公民活動(如公開辯論與法庭辯護) 。
此時不少西方學者感到大學的學術分科太專門,於是提倡培養能將不同知識融會貫通的一個整全(whole)的人。當時,歐洲大學一般包括七個科目:文法、邏輯、修辭、算術、天文學、音樂及幾何。這與古代中國儒家的六藝相似(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書院就是現代大學的雛型) ,也接近現今的通識教育。不論中外這種教育有點理想主義或貴族化,以追求學問真理、思考表達及釋智為主,不着重實用知識技能的傳授。直至十九世紀末,博雅教育已普遍成為西方高等教育的基礎部分。
今天很多人將 liberal arts(文理學科)、humanities(人文學科)、general education(通識教育)與 liberal arts education(博雅教育)等名詞互用或混為一談,但它們在理念及內容上有實質的分別。通識教育只是博雅教育的主要一環而非全部。現代博雅教育的精髓在於,它並非只是提供一系列培養通才(generalists)的通識科目,亦包含一套信念、價值及規範,以確保教師對學生在課堂內外的個人發展也能關顧和啟發,對啟蒙釋智工作付出無私的投入和奉獻。
根據美國學院與大學協會(AACU)的定義,21世紀的博雅教育為一教學手段, 以賦權學生,培育他們能應付複雜、多元及轉變不定的環境。除主修研習外(一般不設專業實用課程),它亦提供學生廣闊博通知識(主要為人文、社會及科學),協助學生發展所需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及其他可轉移能力(如批判性思維、創造力、溝通、人際關係、終生自學、道德判斷),並可在真實情境應用這些知識能力。這種教學育人的理念,期望畢業生能追求有意義的工作和生活目標。
博雅教育被一些人形容為一種精英教育(elite education),但它不是指為精英或富有學生而設,而是把一般學生透過自我辨識與實現,培育為具整全人格(unified personality)與道德責任感的公民。博雅教育也是彰顯及維持學術自由的重要根基。
小型博雅學院的優勢
現代博雅教育雖源起於歐洲,但要到自19世紀才開始在美國發揚光大。一些小型博雅學院(又稱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s,一般不叫 universities)的成立,就是針對龐大研究型與綜合性大學的弱點,特別以「學生為本」原則,着重小班教學、校內住宿生活、教師課堂外對學生個別指導、與緊密師生及同窗關係等見稱。美國最出色的小型博雅學院,包括 Amherst、Williams、Smith、Swarthmore、Harvey Mudd、Wellesley、Pomona 等。目前在世界多國已有類似的博雅學院成立。
這些院校一般為私立,學生人數只有數千,主要提供文社理與專業前(pre-professional)課程,很少開設專業院系,以營造一個具濃厚人文意識和熱烈學術討論氣紛的共同學習社區。學生大部分住宿校內,因此更容易在這種小型社區內認識自己及同儕,投入校園生活,並建立終生受用的人際網絡。這與區內大多數院校追求精專及規模效益的做法截然不同。根據美國 Hart Research Associate 2013年的研究,發現約四分之三僱主推薦準大學生選擇博雅學府。
雖然小型博雅學院的規模難綜合型大學相比,畢業生在美國只佔全數本科畢業生的4%,但他們卻有更大機會一躍成為美國最成功的社會領袖。在美國,約兩成的總统、一成多的最成功創業家、兩成半的 Pulitzer Prize(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兩成美國科學院院士、一成的富布賴學者(Fulbright Scholars),與大多數頂尖院校的博士生,他們的本科學位均畢業於小型博雅學院,由此可見博雅教育的成果和影響力。相對研究型或綜合型大學,博雅學院的畢業生的出路與收入毫不遜色,甚至可說是更佳。
小型博雅或文理學院畢業生,大多會繼續進修研究生院學位,而他們選擇的碩士課程一般較為專業,因此,他們在本科時期的主修,就可完全按自已的興趣來選擇,而較少理會畢業後的就業因素。更重要是,博雅教育在培育可轉移核心知識與能力方面,成效十分顯著。事實上,北美頂尖的專業研究院課程(如工法醫商)特別喜歡錄取非專業及受過高質博雅教育的本科畢業生。很多學生在博雅學院修讀本科,其實只是一個起步。
頂尖研究型大學如哈佛、耶魯與普林斯頓等,在本科課程也提倡博雅教育模式,特別是它們均有採用住宿式書院(residential college) 制度。然而,由於師生比例較高,教授較專注於研究,因此仍未如上述小型博雅學院一樣,可以貫徹博雅教育精神與內涵。在北美很多最優秀的學生(及其家長)更喜歡選擇報讀頂尖小型博雅書院,令這些學府成為學子夢寐以求之地。
美國《福布斯》雜誌於2013年公布全美百大院校排名榜,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力壓哈佛和耶魯等長春滕院校,高踞第2位。該校只提供本科課程,入學成功率只有約5%,但其小班教學、獨立研習與住宿經驗,是很多大校無法比擬的。
即使博雅教育存在很多優點,但美式博雅教育在20世紀中,亦曾受當時盛行的知識專門化、重視科技研究以及實用科目需求大增等趨勢所挑戰和衝擊。幸運地,在上世紀80年代,各界均對博雅教育的內容與價值進行熱烈爭論,令博雅精神重新獲得大家的認同。在此之後,博雅教育在北美院校重新獲得應有的重視,但不時仍要抵抗來自各方的壓力。
近年來,由於美國經濟疲弱,失業率高企,加上學費不斷上漲,愈來愈多家長關注子女報讀大學的成本效益。一些博雅學院已向現實妥協,加設專業院系(如工商管理及電腦等),並加強畢業生的就業輔導,希望能吸引和留住更多學生。但其他頂尖的博雅學院,仍堅持不設專業學科。
總括來說,要採用博雅教育,院校必須大致具備下列條件:
1. 集中四年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比例少
2. 規模較細,學生不超過幾千人
3. 教師着重教學及學生發展多於學術研究
4. 有緊密師生關係,教師重視在課堂內外對學生的個別指導
5. 大部分學生住宿校內,使學習與生活全時間結合
6. 重視人文意識與視野,有濃厚社區感
當然,博雅教育只是一個理想方向,包含很多本科教育的最佳方法與元素。它不是一個絕對的區別定義, 而是一個程度的問題。不同院校可因應自己的發展階段、條件和限制,盡量採納上述的理念和方法。
香港高等院校的改革轉機
香港大部分大學正一窩蜂走向研究主導,追求規模與排名,博雅教育的發展一直被忽略,加上家長學生欠缺認識,博雅教育的成效很有限。
在香港,中大、浸會與嶺南等院校,早在20世紀中已部分採納博雅教育元素,正規通識課程比較成熟。港大、理大與城大早期均沿用英式教育,直到近年才嘗試引入類似通識的核心課程。隨着香港334新學制改革在2012年落實,香港教資會屬下的八所大學都趁機改革其本科課程結構。
除通識外,大多院校輕視本科教學與學生個人成長、師生關係、住宿學習經驗以及人文意識,與落實上述博雅教育的精神與內涵仍有一段距離。博雅教育強調小班教學,師生共膳互學,成本偏高,因此規模效益較少。目前似乎只有嶺南大學較接近上述的大多條件(但仍缺理科和住宿式書院制度),而要將其他公校改變接近為美式的博雅大學,難度頗高。
急需的改革包括提升對本科教學的重視,並改變教師的表現評核標準。目前只有中大採用住宿式書院制度,筆者強烈建議其他大學也可將學生宿舍改變為住宿式書院,以能進一步落實博雅教育精神,鼓勵教師在課堂內外重拾對學生牧養與言傳身教的角色。
另外,港府近年要把香港打造成教育樞紐,撥地與貸款支持幾所自資(私立)大學的成立,大幅增加自資本科學額予高中畢業生。由於投資巨大與籌款不易,新私立大學應小心分析香港欠缺哪類型的大學教育,加以錯位配合。筆者認為研究型及綜合型成本十分昂貴,數量也已過多,因此私立大學不應再走類似方向。現在就是香港引入美式小型住宿式博雅學院的最佳時機,這亦讓香港的學生、家長及教師,有機會按自己的志趣,擁有更多不同的選擇。
新成立的私立大學,如要落實博雅教育,筆者認為有幾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1. 清楚標誌以教學育人為首,研究為次,教師必須以教導啟蒙學生為己志。教師的招聘、續約與升等的評核皆應基於此原則。
2. 大部分本科生(至少頭一年)及部分老師必須住宿於校內,令教師能全時候接觸關顧學生,有效建立住宿式書院的共學氣氛。
3. 通識或共同核心課程不可少於總學分的三分之一,重視獨立思考、語文溝通與人文視野。
4. 關心環球問題,要達到中西文化融合的理想,思考文化傳統的持續發展。
5. 鼓勵學生主導自己的研習內容,設立獨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 科目,讓學生自訂課題,自行找導師,讓這種自主求學精神影响學生的人生。
香港的新興院校應推動經改良適合自己的博雅教育,使大學生變成為社會的精英。筆者任職的恒生管理學院,是採用經修訂博雅 + 專業教育模式的一間自資院校,嘗試為香港高教創出一條新路向。
筆者與仝人深信大學教育不是球賽,而是燃點年輕人希望之火,改變人的心智與生活。大學應追求有靈魂的卓越。但改革路途遙遠,師生與各人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