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ech交流案例盤點二:實境模擬技術之應用

所有數碼創建內容,都和影像設計和視覺藝術展現效果的安排有關,所以這幾類實境模擬技術,對各類藝術形式,特別是「視覺藝術」的學習和創作表現,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本文繼續從Low Tech Art 和High Tech Art兩種技術應用模式,看前文介紹過的另外幾類現代科技對藝術教育的課程拓展和學習優化,可以有哪些具參考價值的案例。今次集中討論實境模擬技術:VR、AR、MR、XR。

在近年不少資訊科技教育研究,都認為虛擬現實(VR)這種科技,即阻擋現實世界,為使用者創建一個全數碼化、身臨其境的體驗,會是未來教育創新的十大學習科技之一。

因為實境模擬技術,其中會涉及不少影像元素、藝術多媒體形式;以及可以進行跨時空展現,特別是在VR科技改進過程,又增加了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簡稱MR);甚至是融合V、A、M互動形式的擴展現實(Extended Reality,簡稱XR)。

所有數碼創建內容,都和影像設計和視覺藝術展現效果的安排有關,所以這幾類實境模擬技術,對各類藝術形式,特別是「視覺藝術」的學習和創作表現,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用家戴上VR眼鏡,拿著手柄進入了虛擬世界。使用手柄撥弄眼前的小圓球可以改變VR世界中的白天與晚上。(Shutterstock)
用家戴上VR眼鏡,拿著手柄進入了虛擬世界。使用手柄撥弄眼前的小圓球可以改變VR世界中的白天與晚上。(Shutterstock)

VR: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前文介紹過比較成熟的VR技術,已普遍應用到不同的藝術學習及創作,例如:藝術鑒賞、觀看演出、音樂創作、繪畫設計、攝影視頻等。

有些香港小學亦建立一個虛擬視像平台,讓學生把在平板電腦上創作的藝術作品,結合VR、AR及體感科技,具體地呈現出來。學生的美術作品從個體變成群體,從平面變成立體,從靜態變成動畫,增加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想像力。

這樣更可以利用這種開放平台,讓學生作品以不同的數碼形式呈現,並與其作品產生互動,提升學生對視覺藝術的興趣和想像,從而促進主動探索,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而學生透過即時的評價和回饋,以及自主和多元化的視覺藝術學習過程,既能提升高階思維能力,又能增強協作能力和評賞能力,切合新世代核心素養的建構和提升。

外地一家叫「大腿」的公司,設計了一個將3D打印和VR虛擬世界結合的創作平台。用家戴上VR眼鏡,拿着手柄進入了虛擬世界。使用手柄撥弄眼前的小圓球可以改變VR世界中的白天與晚上。參與者可以使用兩種模式製造想製造的物品,可以是規規矩矩的將方塊搭出來,也可以是使用噴槍噴出不規則線條,做出具創意的虛擬數碼圖像。

A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AR,即在使用者的現實世界疊加數碼創建的內容,其應用比較簡單,可以作為中、小學美術學習創新的入門技術。因為它包括了圖像識別設計、二維碼技術掌握、簡單的app程式編寫、學習內容編撰等環節,涵蓋藝術與科技,是很好的Art Tech專題研習設計素材。

借用的例子有香港郵政2017年推出「活化香港歷史建築II」的一套6枚郵票,介紹了6個活化歷史建築項目。它所採用的便是AR(擴增實境)技術,只要開啟「香港郵政郵票」流動應用程式,將鏡頭對準郵票,螢幕上就會呈現出郵票中建築物的3D立體模型,同時查看建築物的簡介和360度相片。

另外是AR婚帖設計,將請柬秒變3D場景。當嘉賓收到紙本請帖後,只要下載相關手機應用程式,再以鏡頭對準賀卡上圖案,螢幕即會彈出3D虛擬場景。一對新人更會粉墨登場,親自邀請賓客出席盛宴;把手機圍繞囍帖觀看,場景亦會同步轉動,AR內的景物富真實感。

若果配合現在流行的「虛擬化身」(Avatar)設計,美術老師可以轉化成主題數碼動畫創作教材。

只要下載相關手機應用程式,再以鏡頭對準賀卡上圖案,螢幕即會彈出3D虛擬場景。(Shutterstock)
只要下載相關手機應用程式,再以鏡頭對準賀卡上圖案,螢幕即會彈出3D虛擬場景。(Shutterstock)

此外,還有中學生的營商實驗活動,以「物卿情重」為題,其中一款「AR遊戲T恤」設計也採用了Pokémon GO般的AR技術,玩家需要下載一個由該校開發的手機應用程式(App),再把鏡頭對準T恤,手機螢幕便會出現相應的立體圖案。

荷蘭有一間名為The Museum of Stolen Art的博物館,專門展示被偷竊或損毀的藝術作品,然而館內並無畫作、全是畫框。不過,參觀者用手機掃描畫框內的二維碼,便可看見畫作原貌,讓人藉此反思藝術的價值及損毀的代價。

筆者3年前參與一項由幾間幼、小學校協作的STEM教育課程設計試驗,主題是種中草藥,其中一個環節便是設計一般草藥圖像辨識App。若果將圖像改為經典名畫,就可以用AR技術變成初級校本畫廊App,讓學生視藝創作,有更廣泛曝光機會。

MR: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

MR即是在使用者的現實世界疊加可以與之互動的數碼創建內容,和XR的技術一樣是比較複雜,亦渉及昂貴器材,只能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或者借用一些專業平台。

例如有教會中學和香港大學工業及製造系統工程系合作,申請「走進數碼虛擬畫廊」QEF項目,借用港大自行研發的虛擬3D沉浸式可視化交互環境系統「imseCAVE」,在學校創設虛擬立體美術畫廊及在虛擬牆壁展示畫作。觀眾佩戴3D眼鏡進入畫廊,藉身體移動及手掣操作,便可遊走虛擬空間,以不同角度欣賞畫作。

一般學校也可以考慮租用「塗鴉模擬器」(Kingspray Graffiti Simulator)做創作實驗。Kingspray是一款借助HTC Vive虛擬實境平台,給虛擬實境和塗鴉藝術愛好者展現驚人逼真繪畫效果。

MR和XR的技術比較複雜,亦渉及昂貴器材,只能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或者借用一些專業平台。(Shutterstock)
MR和XR的技術比較複雜,亦渉及昂貴器材,只能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或者借用一些專業平台。(Shutterstock)

早前介紹過的立體攝影,也許是高小或中學生可以嘗試的科技攝影藝術。年初看到報道,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數名學生以8K技術,360度拍攝香港海事博物館內7個館藏,製作「360博物館」虛擬導覽影片,並發布至博物館的YouTube頻道,令市民可安坐家中,用指尖滑動電子螢幕或以鍵盤「參觀」博物館及欣賞展品。

也有本地初創企業EvenXtra,利用類似的虛擬展示概念,搭建平台協助全球企業及廠家,將產品及服務,轉型舉行線上展覽和會議。所以美術教育也要開始考慮發展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學習(Blended-learning),以推動教學創新和表現創新。

「亞太創藝談」系列之31

林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