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須能牽動孩子感情

——死亡之科可以活轉過來嗎?(之七)

問題六:你喜歡哪一首?幾乎所有人回答:第二首。 那你會選哪一首做他們的教材?大部分人回答:第一首。
我在大學教書的時候,班上許多同學都來自中文系,他們準備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於是我拿出兩首同名短詩,向他們提問。二詩如下:
〈故鄉〉(一)
啊,我美麗的故鄉
你的春天是何等的芬芳
因有百花齊放
你的夏天是多麼的明亮
因有似火驕陽
你的秋天是何等的清涼
因為金風送爽
你的冬天是多麼的歡暢
家家戶戶暖洋洋
〈故鄉〉(二)
我跟媽媽回到長洲,聽說,那是
我出生的地方
那兒沒有車子,空氣很香
媽媽還說以前有些同學住在木船上
我問:「那不是整天都要暈船嗎?」
媽媽帶我去看,但那位阿姨已經搬到了岸上
我們什麼親人都沒找到,只看到外婆的墳墓
媽媽哭了一會,對我說,這是我的故鄉
也許你不明白,什麼叫做故鄉
我說,我明白的,那就是
有媽媽的地方
問答開始了。我提問,同學回答。
問題一:哪一首寫得比較好?大部分同學說第二首。
問題二:哪一首是較好的文學作品?大部分同學回答:第二首。
問題三:你會用哪一首來做小四的中文教材?一半同學回答:第一首。少數同學說第二首。其他同學無法決定。
問題四:為什麼?同學甲回答:小時候課本上的教材像第一首。同學乙回答:可以教很多成語,也可以詩歌的格式,押韻。方便老師教學。
問題五:第二首有沒有押韻嗎?同學遲疑地答:也有的。
問題六:你喜歡哪一首?幾乎所有人回答:第二首。
問題七:小孩子呢?幾乎所有人回答:第二首。
那你會選哪一首做他們的教材?大部分人回答:第一首。
這段對話讓我們看見這一代青年人是受什麼樣的教材帶大的。部分老師不習慣先思考小孩子會受什麼樣的教材感動,而是想哪一種材料方便自己備課時做教案,好讓自己教學時更有把握。
安徒生童話之所以感人,是因為故事的文學成分——它們述說人生的真實。小朋友需要作品中有能夠代入的角色和處境(賣火柴的女孩的貧困孤獨,醜小鴨的自卑和被排斥的難受,人魚公主的失戀與冤屈⋯⋯)才能對課文印象深刻。〈故鄉(一)〉的成語雖然多,但充滿了想當然的口號,根本就無法「還原」出哪一個有血有肉的故鄉來。雖然用了很多成語,孩子們根本記不牢,因為作品中沒有可以讓詞語成為「附件」的具體內容,沒有「思考點」,也沒有「感動位」。這首詩可以「死背」,但孩子損失了的是對文學的認識、對文字的興趣。
第二首的細節多得多了。有「思考點」(例如為何空氣很香、何謂故鄉),也有「感動位」(對媽媽來說,她還有沒有「有媽媽的地方」呢?何謂「有」?將來,什麼地方是孩子的故鄉呢?)教學上也不見得沒有優勢。例如教導何謂離島、漁村、墳墓;更高的層次可以教導何謂城市化過程、環保、歸屬感等,這一切,都可以讓孩子們多動腦筋,多運用語文,可以讓他們上網尋找長洲的歷史,師生甚至可以去旅行。這樣教導語文,孩子們對中文科的聯想就不會只有抄書、背書和默書了。這樣一來,讀、寫、聽、說的變化也可以更多姿多彩。何必為了幾個可以編寫試卷、布置作業或方便訓練 TSA 的格式和詞語而選用內容空洞的課文呢?下次再談。

 〈死亡之科可以活轉過來嗎?〉系列文章:

要下一代學好中文,不能揚湯止沸,要從根本做起(十四之一)
孩子最愛哪些書?(十四之二)
認讀和書寫必須脫鈎(十四之三)
發光熒屏,智力危機!(十四之四)
輕鬆對付孩子最害怕的抄寫和默書(十四之五)
朗讀鍛鍊的不光是嘴巴,還有耳朵和腦袋(十四之六)
小學語文教材須能牽動孩子感情(十四之七)
課文不能出現「放屁」情節嗎?(十四之八)
語文老師的千古噩夢——改作文(十四之九)
從評改噩夢中醒來——取消作文命題,只設寫作範圍(十四之十)
切勿專注於學生的語文錯誤——評改作文的第二種改革(上)(十四之十一)
寫評語的竅門——評改作文的第二種改革(下)(十四之十二)
作為範文,同學的佳作比名家的更有教學功能(十四之十三)
伯樂的幸福——要牢記學生作品,如同牢記名家之作(十四之十四)

胡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