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重塑教育方式 讓下一代克服新挑戰

曾俊華認為,科技的突破正帶來第四次工業革命,今日的學生要在未來世界佔一席位,必須要掌握一些難以被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取代的技能,否則隨時飯碗不保。

編按:2019年1月31日晚上,薯片叔叔共創社在香港大學舉行研討會,主題為「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創辦人曾俊華的主題演講很值得家長、教師、僱主去反思教育的意義。全文演講如下:

今天的題目是「教育的意義」,這是相當有爭議的議題。我相信我們不能在一至兩小時內得到全面的共識,但希望透過初步的討論,進一步了解大家都關心的題目,至少有一個方向幫助我們去規劃未來的工作。

孩子健康快樂願望不容易達成

不論農曆新年,還是新曆新年,新聞就會報道新一年第一個出生嬰兒的父母感想。記者問父母對孩子有什麼希望?希望孩子將來做什麼工作?每一次家長都會充滿期望地對着鏡頭說:「我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似乎這個不是一個特別的期望,只是一個相當簡單卑微的期望,但是在現實世界之中,這個期望一點兒也不容易達到。

最近研究顯示,在香港每3個6至20歲的青少年,就有有一個患有壓力、憂慮、抑鬱癥狀。根據研究,造成壓力的主因是學校的成績和父母的期望。最令我感到遺憾的是,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年輕人數字日漸增加。每次聽到有學生自殺的消息,令我感到相當痛心。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下降帶來惡性循環,很多家長因為教養和照顧孩子,產生不少壓力,患有情緒問題。這個惡性循環不止停留在家庭上,老師同樣受到不少壓力。有研究顯示,有一半的中學教師有抑鬱症的跡象。另一個研究顯示,有85%小學教師感受到壓力和緊張。面對這麼多驚人的數字,最明顯的問題是,為何還要持續一個只會令所有參與者帶來痛苦的教育制度呢?

我想起美國搖滾歌手Alice Cooper。每年暑假前最後一課最後三分鐘,是他一生人最開心的時間。他的名曲School’s Out想炸毀學校。

科技改革帶來不少挑戰

現在正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令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模式帶來很大的改變。這是人類歷史中從來沒遇過最劇烈的變化。這些改變令思維和價值觀帶來不少挑戰。另一方面,世界上人類變得愈來愈長壽,香港人平均年齡已超過80多歲,今天出生的嬰兒可以活到100歲,我不敢說可以活到120歲。長壽當然是人類的躍進,亦代表社會的進步,但同時長壽會為經濟、社會、健康上帶來不少問題,需要去處理。

我在年輕時得到的教育和知識,相信沒可能在100年的生活裏有直接的作用。這些知識一定不能在新科技和工作環境裏,幫助職業生涯,也不能幫助我們持續發展。所以我曾提議過教育的資源分配每一個不同的生命階段。

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獲得知識,而是實現生命之中的幸福、快樂和美好人生。在今時今日,所謂的冷知識只需上網就可以得到了。在學校所接受教育有何意義?大學教育是否為所有人而設?大學的文憑是否每一個成功人士的通行證呢?大學的教育是否今天必需品呢?

最近哈佛商學院的報告顯示,現今社會面對學位膨脹。很多技術的勞工因為缺乏學位被拒市場之外,事實上這類工作不需要任何學位。相信將來的工作以技術為依歸,不着重學位。在我們成長的過程,只要勤力讀書、努力工作,就可以保證有穩定的生活。最近牛津大學預測現時有一半的工作,25年後會消失。我覺得這個估計相當保守,因為我看過有些報告指超過50%。未來學院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預計在2030年,高達85%的工種如今仍未面世。這個改變影響甚大。

在今天數碼世界裏,我們需要學一些人工智能和機械人不能做到的工作,但很多家長仍希望子女能任職的「三師」──即醫師、律師和會計師。但我相信這三個優質的行業很快會被科技代替。我見過IBM Watson程式能在短時間提供比人類更準確的法律意見。在科幻電影裏的醫療工具,例如《星空奇遇記》(Star Trek)中的自動醫療儀器,如今已經應用。現在不少會計的工作,已有DIY系統負責日常操作。我們所崇尚的「三師」工作將會消失。

今天的人不再討論「三師」,而是討論「4C」的重要性。「4C」即是Creativity(創造力)、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Collaboration(協作)和Communication skills (溝通技巧)。我在「4C」之後加上我亦都會在「4C」加上Empathy (同理心)、Confidence (自信心)和Resilience (還原能力)。我覺得這些是21世紀最重要的技能,而不是冷知識和五位數除三位數的知識。

其實愈來愈多歐洲和美國的大公司已經取消學位的要求,因為它們意識到學位不是必須的,亦不能夠代表求職者的技能。目前香港仍未發生,但我相信將來會出現。

曾俊華表示,雖然某些工作將會消失,但同時亦會有意想不到的新興產業誕生。
曾俊華表示,雖然某些工作將會消失,但同時亦會有意想不到的新興產業誕生。

現今教育仍停留工業時代的模式

當前教育制度問題,我相信在於我們仍然繼續以過去工作的方式去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的教育體系以19世紀工業時代的工廠生產原則作為藍本,效率是最主要考慮元素。這個體系的理念是當所有小朋友都是一樣的,大家有相同的興趣、相同的優點、相同的學習需要。這個體系還認為可以根據一些簡單的測試,根據成績就可以學生分成聰明和愚蠢的學生。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判斷一條魚的爬樹的能力,就會判斷牠終生是愚蠢的。因為魚是不會爬樹的。」我想起Sam Cooke一首歌What a Wonderful World,歌詞說我不知什麼是生物、歷史、地理、數學。似乎這個學生什麼也不知道,但能寫得出一首漂亮的歌曲。我們應該如何衡量什麼是成功呢?

我相信我們需要重新構想教育的力量,令孩子至少達到三個目標。第一,他們可以配備必要的生活技能,幫助他們度過難以預料的未來;第二,在適當的啟發和支持下,幫助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主動找到學習的目標和方向;第三,可以充分地釋放內在的潛能,以及各種可能性。

我們現在見證個人權力的崛起。科技的進步、無處不在的聯繫方式、教育的普及、醫療的提升令全世界的個人力量都一起提升。現在每一個人都用新的工具來改善生活的素質,創造新的業務,表達自己的願望和不滿。

今天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主要元素。從創造改變需求的開始,大家一起反思,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處理現在面對的社會問題。我們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去處理教育的問題。

作為個人,可以要清楚了解,為何現在仍然在做一些過去的東西呢?我們是否將成功真正的含義作出新的定義呢?

作為家長,是否可以要求我們的孩子接受更適合的教育呢?我們的孩子能否得到一個能夠激勵他們的制度呢?能否提供一個能夠幫助孩子發揮潛能的學習環境呢?

作為僱主,我們可以根據員工的技能去作出聘請,而不單靠他們的證書。我們可以重新設計現有的工作,使工作更有意義,更有鼓勵性。

作為僱員,可以選擇能夠提供我們成長和發展的工作環境和僱主。

成立共創社 為教育帶來希望

我在上年8月成立非牟利組織Esperanza(薯片叔叔共創社)。Esperanza是西班牙字,意思是希望。我們就是希望透過這個平台將有志之士,以及與時並進的組織聚集一起,將社會上遇到的問題重新定義,並且從香港和世界各地蒐集創新的解決方案去應對社會的各種挑戰。我們尋求建立志同道合的社群,互相支持,互相合作,從下至上創造有意義可持續性的妙法。

我相信所有的人都希望將香港變得更宜居,更適合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地方。我們可以為社會貢獻知識或資源,亦可以幫助創新者發展和開展他們的企業,給他們嘗試一些新的想法。我們通過共同努力,激發希望,為每一個香港人創造新的可能性。

Esperanza進行第一個工作領域是重塑教育,現正開始確定目標和定位的旅程。我們希望社會建立一個共同願景。我們要知道21世紀的教育目的是什麼,需要培養什麼的技能給孩子學習。未來數月會結合大家的意見,定下一個藍圖,引導未來的部署和工作。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二之一

本系列文章:

曾俊華:傳統教育制度難改變 寄望另類教育成主流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