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老師倘能建立理想的師生關係,取得其信任,破除隔閡,想必有助循循善誘之工作,是成功施行訓育和輔導的不二法門之一。明白了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重要性,我們作為教師下一步就要反思「良好」的定義。

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如果能夠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實有助於提升同學的學習動機,激發其求學的熱情,也有助知識的傳授;老師如要對同學潛移默化,施行品德情意教育,教師以身作則,在同學心目中樹立正面的形象,想必會事半功倍,也可說是經營師生關係的另一個側面;如果在教學上遇上性情乖張,失去自信,對別人缺乏信任,家庭背景複雜,學習和生活習慣問題多多,甚至誤入歧途的學子,老師倘能建立理想的師生關係,取得其信任,破除隔閡,想必有助循循善誘之工作,是成功施行訓育和輔導的不二法門。

明白了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重要性,我們作為教師下一步就要反思「良好」的定義。何謂「良好」?筆者以為教育工作者可因應個人特質、學生背景、學校與社會文化等因素,確立自身與同學之間的定位。

師嚴道尊的模式

第一種的師生關係當然是傳統「師嚴道尊」的模式,所指的是教師在學生心目中要建立權威性地位,師生關係主要是學生順從老師。這種模式在筆者求學年代司空見慣,但處於今日仍隨時可見。其好處的課堂秩序井然,但可能形成師生之間的隔膜。假如老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內心世界,再加以引導,這種師生關係或不利於輔導工作之開展。另外,這種模式在單向教學,師說生聽的教學文化下尤為適合,但在講求教學互動性和啟發性的前提下,就可能削減了教室內可能的互動和創意。得失之間,須加以衡量。

姑勿論其優劣,「師嚴道尊」模式的成功前提是老師本身的行事和學養,以致教學水平須達一定程度,方能服眾,否則真正的威信就無從建立,難以履行這種傳統「我來教你」的教育理念。還記得筆者就讀小學時,三年級的班主任身形健碩,令人望而生畏,他自稱國民黨某位將軍的兒子,當然極重紀律。他還特製了多把像羽毛球拍大的乒乓球拍,向不守紀律和欠交功課者施以體罰,極盡「嚴」師之能事,同學自然對他退避三舍。而小五和小六的班主任是一位曾經歷抗日戰爭的國民黨士兵,他對紀律之重視,規矩之嚴格,比上述的小三班主任不遑多讓。但印象中他沒有對學生施以體罰,課堂規章合情合理,教學盡責用心,又常在課堂上跟我們分享他的人生體驗和見聞,當然少不了他的從軍生涯和抗日事蹟,令我們獲益良多。要言之,在傳統式的師生關係下,教師只有權威和嚴厲之行事模式,只是令人畏懼的威勢,跟令人心悅誠服之威信,不可同日而口語。

平輩論交的模式

第二種師生關係是現代平等和自由氣氛下的產物,採用「平輩論交」的模式,或以「親切友善」之形象出現,把學生視作獨立的個體,加以尊重和關愛,或像朋友一樣,或視如親人一般。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老師對學生尊重,當然有助消除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平等和友好的氣氛也能促進行教學和輔導工作。對待學生親切的老師,令同學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善意,老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自然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針對同學的個別差異和性向發展,結合老師的個人特質,年青的老師或可扮演對「大哥哥」或「大姐姐」的角色,有一定經驗的老師則可以「代父母」的角色出現,可謂各適其適,均可作為學子在成長路上的人生導師。

不過,這種「平輩式」或「親善型」的師生相關模式,切忌變成「寬鬆放任」,忽略對學子的教育引導,對學行要求有所忽視。事實上,在不少情況之下,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或會變成盲目討好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或變成混淆是非對錯。舉例而言,師生一起打機或看動漫,老師無視學生在課堂上的違規行為,又或是與學生一起取笑某同學,時而討論同學的是非,一起使用粗俗的言語,忘記教師自身的角色,都屬於不理想情況。退一步來說,即使有時教師要使用學生慣用的言語,或是投其所好,或是尋找共同話題,教師也宜謹記自身的「教育」角色。跟學生建立關係,是為了「先跟後帶」,加以循循善誘,切記「投其所好」只是過程和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教師應給學生多一點寬容,但不是縱容;老師對學生要有關愛,但不要成為溺愛;教師可多給同學一點自由,但不要忘記提出行使自由的責任;教師可對同學平等和尊重,但勿忘教導與指引。

教師宜恩威並施

當然,所謂「寬猛相濟」,「權威」和「嚴厲」的教師,可配以學生為本的關顧,做到嚴而有愛;又所謂「亦師亦友」,喜愛「打成一片」和「平等親切」的教師,亦宜做到「先跟後帶」,提攜誘導,在良好關係的基礎上導其向善。當然老師也可以因時而異,例如學期初較嚴格,之後逐步建立關係,也就是所謂先管後教。要言之,「民主式/關愛性/平等交往式」與「權威式/管教式/師嚴道尊式」的師生相處模式,其實可交互運用,兩者兼施。至於何者為主,何時採用哪種策略,教師可因時制宜,因人而異,在師生交往和互動的過程中尋找理想的平衡點。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