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上文指出,根據《說文解字》,「彙」本為刺猬之「猬」的本字,如果解作刺猬,「彙」當然音「猬」。不過,彙集、彙聚的「彙」,是借為「類」,根據傳統習慣,通假字讀音多依從本字,因此,彙集、彙聚的「彙」,皆音「類」。
除彙集、彙聚外,下列詞語的「彙」字,似也等同於「類」:
部彙——分門別類;部類。宋程大昌《考古編.詩論七》:「夫子釐〈雅〉、〈頌〉,以正其所,而〈崧高〉部彙自屬〈大雅〉;足以見〈雅〉之體可以包〈風〉,〈風〉之義不得抗〈雅〉,其證甚明也。」
品彙——事物的品種類別。唐韓愈〈感春〉詩之二:「幸逢堯舜明四目,條理品彙皆得宜。」又明高棅有《唐詩品彙》。
庶彙——庶類,萬類。唐李商隱〈為安平公謝除兗海觀察使表〉:「伏惟皇帝陛下,鈞陶庶彙,亭毒萬方。」
條彙——條目類別。《新唐書.儒學傳中.徐堅》:「與徐彥伯、劉知幾、張說與脩《三教珠英》,時張昌宗、李嶠總領,彌年不下筆,堅與說專意撰綜,條彙粗立,諸儒因之,乃成書。」
物彙——物類。唐羅隱〈投湖南于常侍啓〉:「物彙雖逃於芻狗,孤寒竟陷於蟲沙。」
又宋蘇軾〈元祐三年端午帖子詞.太皇太后閣〉詩之三:「舞羽諸羌伏,銷兵萬彙蘇。」「萬彙」似與「萬類」無別。
現代漢語普通話「彙」音huì,是把「彙」讀如「匯」。「彙」字讀如「匯」,不見於韻書,文獻中亦未見把「彙」直音作「匯」的。「彙」為甚麼會讀如「匯」呢?現試闡釋如下:
「彙」在《周易》〈泰卦〉、〈否卦〉,《太玄》〈周〉、〈聚〉與《法言.君子》中借為「類」,又由「類」引申為「把同類聚集在一起」。《漢書.劉向傳》載劉向上封事云:「故賢人在上位,則引其類而聚之於朝……;在下位,則思與其類俱進」,正好反映此一引申義。再進一步引申,則為「聚合」、「聚集」。
另一方面,「匯」也發展出「聚合」、「聚集」義。《說文解字》:「匯,器也。从匚,淮聲。」可見「匯」本無「聚合」、「聚集」義。「匯」之所以有「聚合」、「聚集」義,是因為借為「會」。《說文解字》:「會,合也。」「匯」、「會」二字古音相近,故得通假。河水會合、合流叫「會流」,也作「匯流」。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漢沔會流處,岸上有石……」,作「會流」;唐柳宗元《晉問》:「匯流雷解」,則作「匯流」。相對來說,用作「會合」義的「會」字出現得比較早,如《公羊傳.莊公四年》:「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漢趙岐《〈孟子〉題辭》:「七十子之疇,會集夫子所言,以為《論語》。」「會聚」、「會集」,均有會合義、集合義;至於用作「會合」義的「匯」字,則出現得比較晚,柳宗元《晉問》的「匯流」,已經是比較早的了。
不過,「匯」字用作「會聚」、「聚合」、「聚集」,卻有後來居上之勢,現在「匯集」、「匯編」、「字匯」、「詞匯」都很常見。而這些「匯」字,又往往可作「彙」,如「彙集」、「彙編」、「字彙」、「詞彙」等,於是許多人就把這些詞中的「彙」字讀成「匯」。
由此可見,「彙」、「匯」源頭本不相同,「彙」本不音「匯」,但後來卻逐漸合流。到了今天,簡體字根本沒有「彙」字,「彙」皆轉為「汇」,即「匯」之簡化字,讀者只好讀「匯」音,根本沒有選擇權。
把「彙」簡化成「汇」,就古籍層面來說,其實是有問題的。《周易》〈泰卦〉、〈否卦〉,《太玄》〈周〉、〈聚〉與《法言.君子》之「彙」,固不宜簡化為「汇」;「部彙」、「品彙」、「庶彙」、「條彙」、「物彙」、「萬彙」之「彙」,似亦不宜簡化為「汇」。
原刊於《明報月刊》,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