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與學問世家

「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是《詩經》的名句。一個人以呦呦為大名,若不是父母腦子有問題,恐就是家境有來歷。
​「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是《詩經》的名句。一個人以呦呦為大名,若不是父母腦子有問題,恐就是家境有來歷。因為詩已經說了,呦呦是鹿叫的聲音,有若喵喵是貓叫之聲。你若沒有底氣,你敢用呦呦為名?
 

屠呦呦的身世家底

 
​諾獎頒獎禮舉行日,媒體說據著名藏書樓天一閣的族譜,找到屠呦呦的家世。說她父母均出身寧波名門望族,父系是官宦之家,自宋至清,人才輩出;母系是金融名人,外公和舅舅都是銀行家、經濟學家。屠呦呦被譏三無,包括沒有留學資歷,她的舅舅則是留法學生。媒體說她很少提及出身,言下頗有揭秘的喜悅。
 
​今日的媒體總愛吹捧成功,好像系出名門就會使屠呦呦更光榮。但在政治運動層出不窮的時候,其實這些背景適足以致禍。現在政治運動不再搞了,我們好像又回到看豪門恩怨的水平了。
 
​中國名門望族的故事,不應該只是用來吹捧羨慕。細細尋去,固然不少名門望族會家道中落,又或變成劣紳之家,但是,中國只有皇族,沒有世襲貴族,要使家族出人才,維繫家聲不墜,得靠讀書,中科舉。長久下來,中國的世家重視家風,有一套治學的方法、持家為國的道德價值觀,以及嚴謹慎重的生活態度。
 
由於這些家族不少對讀書自有一套價值和方法,能認真做學問、能成才的子弟,並不乏人。在當今道德淪喪,人民迷惘的時刻,以屠呦呦為引線,實在值得找出這些為學家族的家教、對子弟的培養方法,廣為傳播。
 

重拾中國重視教育的態度

 
​上月中文大學請來湖北的哲學教授郭齊勇,談到大陸現在國學盛行,因為大家認為五四以來對中國傳統的處理已過了頭,把髒水與嬰兒都潑走的,現在很多人想把嬰兒撈回來。郭先生自言當年也是反傳統青年,而今日用心於傳統學問的。我問提倡者是不是已經知道嬰兒在那裏。郭先生很坦白,說現在是一個動態過程,大家在做在找,透過實踐在互動之中去研判。
 
​我可以斷言,中國要有前途,一定要把中國人重視教育的良好態度和方法找回來,把這嬰兒保養得好好的。功利無知重視教育的父母,催生出兩岸三地的瘋狂操練及補習這種下三檻現象,但是等而上之的中國教育觀念,卻曾經培育過無數克苦自勵、為學問而學問的一流人才,這些學問世家的經驗值得深挖。
 
​學問當然有由個人刻苦攻讀而得到,然而如果自小耳濡目染,方向有人點撥,迷惘時家中有人指導,學問的積累當會更易。世家子弟有家庭培養,又有人脈關係,機遇比平常人好,但從蛛絲馬跡來看,中國的世家子弟不同於富家子弟,更不必是紈袴子弟。錢三強的老師、物理學家嚴濟慈1920年代在法國留學,認識一對世家兄弟,說他們雖然年少來法國,但絕不染華習,是極完善的青年,「我頗以為世家子弟,自不同也。」可惜他沒有詳細寫世家子弟的教養和生活。
 
​近代人才出自官宦世家的很多,像幫助梅蘭芳成為一代名伶的齊如山,父祖都是進士,父親齊禊亭是民國名人李石曾的老師。李石曾的父親則是帝師名臣李鴻藻,姪子有史學教授李宗侗。齊如山及兄長因為父親教誨,在亂世不擬以無用的八股求官,亦不願做洋人翻譯來求財,因此寧願做商人。齊如山若沒有文化底蘊,又怎會在做生意之同時,成就一代名伶,自己又是著名戲曲研究家?以上僅是官宦世族詩禮傳家的一個樣本,還有湖北曾國藩家、安徽周馥家、江南楊家、錢家等等,都學人輩出。
 
而小知識分子的耕讀傳家,也一樣出人才,像推動中國科學教育出大力的胡氏三兄弟——敦復、明復、剛復,只是出身於從事地方教育的知識家庭,他們都是留美的名校理科博士,回國出錢出力,犧牲自我,培養科學人才,包括成就嚴濟慈再傳錢三強,是教育世家的一個樣本。這些重視子弟教育的家族,不必先世顯赫,而可代代相傳,像梁啟超家即是一例。
 
數風流人物,法學家楊蔭杭,史學家陳寅恪,佛教史家湯用彤,哲學家馮友蘭,語言學家趙元任、李方桂,軍事家俞大維,物理學家吳大猷,經濟學家陳岱孫,教育家曾寶蓀、曾約農,考古學家李濟、曾昭燏、梁思永,稱為中國第一個女教授的陳衡哲,女教育家楊蔭榆,文學家梅光迪、錢鍾書,建築學家梁思誠等等,都來自讀書世家,都不以出身的先見之明,而亟亟於「先據要路津」去求亂世富貴,反而鑽入學術中,以啟迪民智、安邦興國去安頓人生。所以我在《大留學潮》中專寫一篇〈名門望族留學生〉。
 
據郭齊勇先生指稱,甚至出身草根的熊十力,也因為鄂東故鄉的學風之淳厚,而自學成為哲學大師。
 
屠呦呦的出身,不過是中國教育世家的又一名株而已。她慎言慎行自甘寂寞地做學問,一朝聞達於世界仍能不作誑語亮家世以邀譽,不就是不應跟髒水同潑走的中國傳統精華的一端嗎?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張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