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進程特徵

──春秋至秦代社會類型特徵

春秋時代後期,社會出現驚天動地的大變化。無論在政治、社會形態、經濟、軍事及思想上都出現與前期的突變。

歷史形態學是一門學問,當然無法在數千字裏說得細緻詳盡,只能介紹其精神要概,對從未聽到這種說法的人,或會大有啟迪,自行深思。今以中國文化發展路程名稱試為析述。

封建時代類型

文化歷程第一階段是封建時代,這階段的時間比較長,大致是小國寡民安穩的時代。政治上主權分化。最高的政治元首只不過是共主,只管轄土地中王畿,其下諸侯在轄地內各自為政,卿大夫采邑維持半獨立狀態。卿大夫又將權力分散於家臣手中,政治主權一層層分化。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等級、權利與工作責任,以至衣食住行、一般日常生活方式都是由公認的法則指定,階級是世襲的,階級間的界限森嚴。

封建時代的土地都是采地而非私產,不能自由買賣。在精神生活方面,封建時代是宗教的天下,宇宙間充滿神祗,一般人對神靈既恐懼,又依賴,或敬愛。國家每種大典或個人婚喪生育以至團體例行事務,幾乎都被宗教訂下來的守則規範,處於比較溫和的時代。

春秋時代類型

封建時代的晚期,中央共主權力低落漸而成傀儡,最後被消滅。貴族中卿大夫向上奪權,但列國內部卻主權集中,平民可以升格為貴族,自由買賣風氣開始盛行,邦國地方戰亂減少而趨向國際間戰爭。戰爭以正面攻擊為主,死傷不多。在不礙國家利益下,禮待國外競爭者,社會中出現俠義精神,禮義行為受到歌頌。國際講求平衡與均勢。民間則開始富有。

在精神生活方面,宗教仍佔重要位置,出現理想的思想和各種主義,探討宇宙和人生的問題而創造出偉大的學說。偉人、聖哲都在這個時代相繼出現,社會充滿進取的朝氣。

戰國時代類型

春秋時代後期,社會出現驚天動地的大變化。無論在政治、社會形態、經濟、軍事及思想上都出現與前期的突變。在政治上,治國的貴族被推翻,平民逐漸參與政權,表面上實現全民平等的社會,實則政治領袖變得更為獨裁。社會上國民的身分不再受到規劃,自由經濟發展帶來土地上的巧取豪奪,人民中出現暴貧暴富的現象。

戰國時代的特色在一「戰」字。全民平等後各國(勢力)都行徵兵制,全民皆兵。國際間趨向大規模的戰爭,對降卒與俘虜常加以殘酷,不人道的大批殺戮。戰爭的目的是慘酷的殲滅戰,以徹底消滅對方為目標,不像春秋時代一分勝負便停手。例如秦將白起一夜坑殺趙降卒40萬。戰爭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再沒有昔日的注重禮義宣戰和禮待敵人。全國國民的力量直接或間接投入備戰狀態。

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未嘗一敗,被封為武安君。(Wikipedia Commons)
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未嘗一敗,被封為武安君。(Wikipedia Commons)

在思想精神上,學說趨於派別分野及爭拗,再沒有百家爭鳴,互補長短研究的沖和氣象。發展到後期開始拑制思想,當政者認為不利國家的言論都被禁止。在殘酷戰爭淘汰下,只餘幾個大國。

大統一時代類型

在中國,第一次大統一時代是秦代,這是戰國時代各國爭雄最後的結果。從外表看來國家民族進入最輝煌時代,武功鼎盛,人民亦應最幸福。但這個時候政治必然專制,當政者的隨從助手,制定規則去替天下人解決一切問題,個人無須過分努力刻苦,物質生活大致安逸滿足。然而人心疲倦,精神散渙空虛,民眾已失去勵進精神,好講權利而忽視付出。天下大致安定而內亂難免。國力重點轉移向疆土以外擴張勢力,東征西討,連邊鄙夷狄小國亦要其慕化歸順。國勢發出最強光芒。

由於國民尚武刻苦精神鬆退,亦失去豐富文化生活,追求物質的享樂。青年人萎靡風氣普遍,沒有人願意犯險當兵,徵兵制不能維持,只有開始募兵,最後沒有人願意執干衛國,募兵也困難,只有強徵囚犯奴隸當兵,或召募遠方落後民族當兵。軍隊素質下降,種下腐敗種子。

此時學術思想文藝都急劇退步,趨於單調。知識分子或流於偏激與政府衝突。文人會受到迫害而喪失創見,精力只能用於解釋過去的學術思想,真正的哲學消滅。

民族興衰的軌跡(中)

本系列文章:

大小民族興亡定律──低文化征服高文化民族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