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炮轟東北瀋陽北大營及兵工廠,揭開日本近現代第二次軍事侵華的大規模行動。三個月時間,東北全境淪陷。
標題是歌曲《松花江上》的歌詞,中學教師張寒暉看到東北軍民流徙至西安的慘況,於1935年創作這首控訴日本侵略,表達民眾悲憤情懷的泣歌。在聲淚俱下的悲痛中,歌曲鼓蕩軍民,蘊藏着起來反抗鬥爭的不屈力量。
87年前的「九一八」,俱往矣乎?中華民族永難忘那陷於亡國邊緣的歷史。中學中國歷史課程,抗日戰史,離不開九一八這一節。
引導學生認識九一八
如何引導學生認識九一八這課題,目標固然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培養民族情懷。但教學的舖排,可以有不同的取向。
1.從日本侵華歷史進程認識九一八。
九一八可上溯清末日本發動甲午戰爭,透過《馬關條約》掠奪中國土地與資源,延續1904至05年於東北打敗俄國,控制東北;至1937年借囗蘆溝橋事件,發動全面併吞中國的重要軍事行動。
2.可以橫向,從國內局勢認識當時中國。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國家表面統一,至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國迎來所謂黃金十年、建設十年,有限度的和平隱藏着政治的動盪與不同範圍的戰爭。
這階段既有日本軍事侵華的蓄積部署,亦是國共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經歷南昌、廣州、兩湖的起事,紅軍組成;轉戰農村,於江西成立中華蘇維埃政權。九一八前後,是國民軍前後延續五年,五次圍剿中共的第三次剿共戰爭時期。
至於國民革命軍北伐,北洋軍閥歸附,是時勢使然。1930年年中,吳佩孚、閻錫山、馮玉祥與中央軍再度大戰,史稱中原大戰。奉系張學良轉而支持蔣介石,戰爭才得以平息。
至於國府內部,國民黨元老汪精衛,與粵系、桂系軍閥,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同時,預備聯兵北伐長江下游。
至於民生,此時期通貨膨脹,貨幣混亂,政府連年大幅財赤,所謂黃金十年,只能勉強笑談。
3.運用議題式,或問題為本模式,着重學生自主學習,鼓勵探究式學習。課題可以嚴肅,也可以相對的輕鬆。
例如繪製地圖,認識相關地理形勢與歷史發展;探討「不抵抗政策」;認識張學良其人其事;九一八與西安事變;東北義勇軍;或認識當時相關的某人某事。這做法宜由教師引導,或提供相閱讀材科。
4.考察研習,認識實物實境,豐富感性認知。
例如參觀博物館,走一趟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親炙歷史同時,感受當地社會與人文,完成一個專題項目。
教師於歷史課題,未必全部皆能如數家珍。但課程與教學,於今而言,在教材教具,電子資訊方面,多不勝數,表面唾手可得,卻是選擇不易。個體而言,在乎個人素養與教學態度,以及課堂中學生反應,教師提問,師生對答,因勢利導。至於教學時數局限,如何善用,如何突破,反倒成了最大困難。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