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高峰論壇:發展灣區應着眼一國兩制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徐澤先生表示,只要我們堅持一國兩制方針,牢牢抓住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歷史契機,發揮好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積極主動參與大灣區建設,香港就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發展。

編按:2018年8月29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及中銀香港董事長陳四清先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先生、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歐陽衛民先生、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徐澤先生、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王景武先生,以及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先生出席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高峰論壇。以下為各人主題演講的內容撮要。

陳四清:三個堅持四個方向 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支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做到「三個堅持」。

一是堅持重視民生。要讓大灣區居民安居樂業,往來便利,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水準愈來愈高,生活更加幸福,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利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有利環境,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三是堅持合作共贏。灣區發展不僅惠及三地經濟及企業,也將增強其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

在大灣區建設中,金融非常重要,金融既是大灣區的重要產業,也是大灣區經濟多元化和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要用金融的力量支援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第一,做大產業金融。依託大灣區發達的直接、間接融資市場,在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中,提供針對性的綜合化金融服務,支援其做大做強。直接融資市場要為新經濟發展提供多元化、國際化的融資管道。金融機構則要發揮好金融仲介功能,了解市場趨勢及需求,拓展信貸、債券、風險投資等各類金融產品,為灣區經濟及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第二,做強科技金融。主動擁抱金融科技,利用大資料、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新興金融技術,提升服務的精準性,降低服務成本,控制金融風險。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將創造契機,推動大灣區成為全球金融業發展的引領者。

第三,做優民生金融。重點滿足粵港澳三地居民在大灣區的基本金融服務需求,助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提供開戶、支付、理財、融資等便利服務,方便三地居民在大灣區生活。

第四,做好特色金融。大灣區主要城市各具特色,在發展金融業方面可以因地制宜、優勢互補。比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一直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離岸集資中心,內地對外直接投資有超過一半是通過香港進行的。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推進企業財資中心建設就很好地發揮了這一優勢。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還親自推動發展綠色金融,將更加突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澳門、廣州、深圳也有各自的特色金融及發展優勢。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地可在大灣區金融建設上協同發展,相輔相成,合力把大灣區打造成為一個服務國家、服務世界的亞太時區的全球性金融樞紐。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四清於高峰論壇致開幕辭。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四清於高峰論壇致開幕辭。

王一鳴:大灣區充分發揮多核心城市優勢

金融業國際化水平高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鮮明的特色和優勢之一。近年來,粵港澳金融合作和創新不斷深化。當前,推進粵港澳金融合作和創新面臨難得機遇,應當抓住有利時機,擴大粵港澳金融市場要素雙向開放聯通,加快建設引領珠三角,東南亞,服務於一帶一路的國際金融樞紐。

未來粵港澳應共同開拓核心金融圈建設,充分發揮一國兩制、三貨幣、多核心城市優勢,深化創新跨境人民幣業務及金融合作方式,共建一帶一路金融樞紐,支持區內金融機構及企業以港澳為平台走出去。

歐陽衛民:粵港澳大灣區有潛力走在世界前列

隨着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粵港澳金融業界緊密合作,加快推動在CEPA框架下粵港澳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金融合作取得新突破。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長遠發展大計。就金融而言,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具有資金流通自由、金融市場發達、金融服務業高度密集等優勢,聚集了世界眾多跨國金融公司。澳門金融業的實力不斷增強,並積極推動融資租賃、資產管理等特色金融發展。廣東充分發揮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作用,依託廣東自貿試驗區的區位和功能優勢,積極推動金融創新,促進金融多元化發展,珠三角現代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通過優勢互補,完全有潛力走在世界前列。

徐澤:大灣區令港人加深認識一國兩制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又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起步之年。要把中央關於大灣區建設的要求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深刻認識一國兩制方針是把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與國家對外開放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一項國策。把握好這個精神實質,對把握好大灣區建設的方向、把大灣區建設好是很有必要的。

一國兩制方針與我國的改革開放相伴相生。正如鄧小平所指出,一國兩制構想是在中國的實際情況下提出來,不只是為了安定香港人心,而是考慮到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同中國的發展戰略有着密切的關聯。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願望,中國的統一要有利於國家改革開放,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為目標,要適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流,為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作出貢獻。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強調,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是符合中國的切身利益的。所以,我們講50年不變,不是隨隨便便感情衝動而講,是考慮到中國的現實和發展的需要。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催生了一國兩制,而一國兩制又助力了改革開放,從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氣與活力。

第一,按照這一方針,我國以和平方式收回了香港、澳門,創造了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歷史遺留問題的國際典範,展示了我國對外開放,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對於創造、維護有利於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良好國際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二,香港、澳門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融入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極大地激發了包括港澳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為民族復興不懈奮鬥的熾熱情感。

第三,以憲法和《基本法》為憲制基礎的一國兩制憲制秩序,有效地保障了香港、澳門的繁榮穩定。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是,在我國進入由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的新時代,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不斷促進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不斷深化港澳與內地的雙贏合作,必將有利於祖國統一、國家發展和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如期實現。

粵港澳大灣區是習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之一,是我國進入新時代,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更高層次的開放性格局的重要舉措。

只要我們堅持一國兩制方針不動搖、不走樣、不變形,牢牢抓住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歷史契機,發揮好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積極主動參與大灣區建設,香港就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發展,廣大香港市民就一定能夠擁有更多、更實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與祖國人民一道,共擔民族復興的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使新時代一國兩制實現實質追求的新境界。

徐澤表示,要把中央關於大灣區建設的要求落到實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深刻認識一國兩制方針,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灼見名家圖片)
徐澤表示,要把中央關於大灣區建設的要求落到實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深刻認識一國兩制方針,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灼見名家圖片)

王景武:大灣區充分發揮粵港澳金融綜合優勢

深化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對於我國推進金融全方位開放、深度融入全球金融體系具有重大意義。推動大灣區金融合作,堅持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粵港澳金融綜合優勢,推動金融機構協同、市場對接、產品互認、基建互通、人才互動,增強區域金融發展協調性和聯動性,將大灣區建設成為連通中國與世界金融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金融樞紐,為我國推進一帶一路金融合作、參與金融全球化提供重要平台。

李小加:人不流動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最大障礙

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波士頓灣區和歐洲很多的灣區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國兩制。建設要着眼於一國兩制。粵港澳大灣區物理上是一個灣區,但化學上完全是兩個不同化學制度、化學的成分。利用大灣區6,000多萬人口、超過1.5萬億美元的GDP,再加上兩地制度和監管有各自優勢,催生出化學反應,可以產生巨大的活力。那麼粵港澳大灣區要想成功,要想跟人家不一樣,就一定要在這個上面着眼。

資金是一國還是兩制,因此我們國家還有資本管制。由於有大灣區的政策以後,我們從上而下可以決定新的不同政策,大灣區裏採取不同的資本上、金融上的政策就沒問題了。這政策上由於資本本身已數字化。所以我們的監管、我們的政策,完全可以體現在數字化裏面。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最難的問題是什麼?是人的流動,人不流動,資金也不會特別流動。

在兩制的情況下怎麼能夠讓人動起來?但是又不改變我們需要在法律層面上,它的歸屬性質層面的改變,就不應該你一過了境,你就變成內地人了,或者內地人一過了境就變成香港人了。這是不行的,這是兩制所不能允許的。兩制之所以香港有活力,之所以中國有希望,很大程度是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有香港這麼一塊寶地讓大家能夠連接在一起。

我今天想做個遐想。5年以後,也許10年以後,也許3年以後,我們在政策上能夠規定,能夠設定,我們希望留下來的人,無論是金融人才、科技人才、其他人才、國際人才、中國人才,能不能讓他們先動起來。動起來的時候,不用簽證,不用過關,不用停下來以後去一道一道地走這些東西。只要進行面部識別,就可以入境。

我們能不能讓這樣的人才,全部流動起來,把所有管理他們的規則數字化?規則裏面全部都規定了。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稅收方面,你在深圳每天待夠5小時,一個月累積多少個小時?一年累積多少天?不像現在180天怎麼弄啊!180天我上午去一趟一個小時就回來。我們就按小時、按分鐘,但是根本不需要大量稅務人員來管,不用大量的人去監督。我們一切都在AI的時代就結束了,我希望我的暢想有一天能實現。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