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
歷史是不是一門枯燥的學科?這問題答案有對、也有不對。若純粹以研究的角度來說,也有一定道理。歷史的資料以文字為主,終日埋首紙堆是避不了的工作,行外人不了解,自然覺得沉悶不堪;唯當事人的樂趣,旁人亦不為道。但學習歷史卻可迴然不同。歷史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歷史學者,學習歷史卻主要是學生;以香港的背景而言,尤指中學生、特別是初中學生。學生天性好動,又在電子媒介的影響下,難以「坐定定」專心學習,所以,若學習歷史的過程能針對青少年的生理以至心理發展,定能誘發學生對研習歷史的興趣,按此而言,口述歷史是值得向學生推廣的。
在香港,口述歷史的重要性愈來愈受到學者重視,學生亦喜愛這種方法。口述歷史的對象是某一個時代的人物,目的是希望透過訪問,記錄當事人對一個時代歷史事件的回憶,而作為一件史事的其中一項證據。對象既是當事人,歷史事件自然不可能久遠,而史事的地點亦多已香港史為主。筆者因緣際會,暑假時無意碰到一位大時代的人物,與之傾談個半小時,對相關史事的認識帶來不少新的看法,藉此欄與讀者分享,亦證口述歷史趣味之處。
因緣
事緣暑假在加溫哥華工作,順道省親。經嫂嫂介紹,探望了一位傳奇人物陳恕女士。陳女士現年已是94歲,舉止大方,說話流暢,思維清晰,舉手投足,處處顯示不平凡的出身。陳女士的家世顯赫,父親是國民黨要員宋子文副手,中央銀行副總裁;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是她表哥,與「國母」宋慶齡非常諗熟。2012年與其夫林達光(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前教授、澳門東亞大學前校長,2004年已逝世)出版《走入中國暴風眼──林達光回憶錄》。原著以英文撰寫,此為翻譯書。
1949年中共成立。林達光在哈佛大學正攻讀博士學位,且已完成了論文初稿,但仍受中共呼召回國建設新中國。一住就15年,經歷了數個政治運動。1964年,有感文革風雨欲來,委托宋慶齡向周恩來表達欲回加的意願。時值冷戰,中國與美國及西方陣營互相敵對,對中國有深刻認識的人不多,林回加國後,任教不同大學,經常站在中國的角度發表批評美國及西方對華政策的文章及演講。西方陣營自然不高興,西方主流學者亦認為他太「共產黨」。據陳女士說,書中亦有略提,她家長期遭加國皇家騎警及美國FBI監視、跟蹤,其長子更遭FBI暗殺!
中美建交無名英雄
1970年1月林達光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代當時為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傳話,希望林能轉告中國,基辛格有意訪華,並為尼克遜出訪鋪路。林衡量後,決定把基辛格秘密口訊轉告當時中國駐巴黎大使黃鎮。黃鎮知事情重要,向中央請示,獲時任總理周恩來批覆馬上邀請林達光一家訪華。
林以密使身份到達北京,先被邀與被挑選出來的中國領導人、政策分析家、學者進行對話,其後更與周恩來會面。此後中國與西方關係,特別是與美國的關係可說峰迴路轉。林教授在1970年10月上旬返回加拿大,幾天後中加正式建交。不到半年,又發生了乒乓外交──美國球員上錯車事件;1971年7月基辛格在巴基斯坦「肚痛」後秘密訪京,直接促使了尼克遜1972年訪華。若不是出了水門事件,中美建交可能在尼第二任內已完成,不用等到1979年了。
此等當代事件,真的像小說一樣,由當事人娓娓道來,感受絕對不一。
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
「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這是法國大文豪雨果對歷史鑑古知今功用的精彩文學寫法。古怎能變今?就是承傳方法。歷史承傳以文字為最主要,當事人口述回憶亦是重要旁證。在研習歷史的角度來說,口述歷史無疑具有高度的原始性,唯可信性就最好能要與其他文字資料或田野考察報告互相印證。口述歷史撰寫並不是歷史研究學者的專利,學生也可就某一個時代某一時間,嘗試尋找適當當事人進行訪問;而且並不一定囿於本地歷史。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就曾資助新界區一所中學,在老師帶領下,深入中緬邊境騰衝,訪問了一批中日戰爭老兵,最後出版了《中國遠征軍II──老戰士訪談錄》。
據陳女士說,林教授所有手稿、書信、文章等已全數捐與香港科技大學。盼不久將來,能獲有心之士,對此段歷史鈎沉重整,再輔以當事人的回憶,為這個大時代,一些重要歷史事件重新詮釋,甚至補上空白一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