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校徐俊祥校長指出:「很多人說教育改革後的教學方式不是授之以魚(學習內容),而是授之以漁(學習方法);但我認為更前設的條件,是先讓學生享受釣魚場地的湖光山色,確認釣魚的需要與意義。從今以後,我們要斟酌的教育焦點,不應只在學習內容與方法,而更應在學習的情境脈絡與意義,及提供這些情境的人、事、物的巨大感染力。」
徐校長的教育理念
六年多以來,徐校長給同事、家長和學生寫了近30篇文章,合共近28,000字,以表達他對教育的看法,特別是他對「舊墟寶湖」的教育理念。部分文章題目和網頁連結如下:
柳暗花明的新境界──是教育轉向的時候了──記舊墟寶湖親子讀書會的成立
法國人安德烈‧焦爾(Andrew Giordan)經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學習的本質》一書。書中第八章「學習,一種意義煉制活動」談到「學習」包括多種性質。本文受篇幅所限,只抽取其中幾種扼要加以說明:
- 學習是一連串「內化的行動」,包括各種親身經驗(例如實驗探索、親自動手等等)。而一個行動之後要有內化的經歷和過程。筆者把「內化」理解為一種思考的過程。
- 學習就是和現實對質。聽到別人的經驗,把它記在腦袋裏,得到的只是一些訊息,並不足以算作學習。學習是要提出自己的設想,然後再將這些設想與他人的解釋進行對質。要進行各種假設,對自己確信的事進行驗證,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訊息加以思考、類推、比較、符號化和建立各種模型等均是不可或缺的。
- 學習就是自我表達。不論是語言交流還是非語言交流,對於孩子的思維發展都發揮着關鍵性作用。要表達就要豐富自己的推理,重組自己的觀點。在小組學習時,學習者之間進行的對話,引導他們把資訊進行抽象化、概念化和模型化。
- 學習就是建立網絡,就是提升組織訊息的能力。兩者之間必須互相聯繫、互相鞏固,把本來沒有關聯的、零散的訊息變為有意義的知識。
由上述徐校長所寫的部分文章的題目可見,他的教育理念是重視學生真正的學習。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的調查指出,九成受訪者認為贏在起跑線的心態在香港甚為普遍,而逾半人更贊成如果沒有考試測驗,小朋友就不會溫習;近六成小學或幼稚園的家長為子女安排兩項或以上的課外活動,當中更有一成安排五項或以上的課外活動。家長安排學童參加課外活動,都希望幫助孩子成長。但到底怎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成長和學習? 「不一樣教育節」負責人邀請到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徐俊祥校長分享讓孩子成功的秘訣。
為了澄清不少人的誤解:「以為要學生取得好成績,就必須暗無天日地去操練試題,犧牲快樂的童年來換取『美好』前途」,六年前徐校長和三位老師為約30位各級成績首五名的學生做了三次訪談研究。一如所料,他們全都是快樂的小天使,既喜愛課堂的探究與挑戰;也享受做功課和溫習的投入與暢快。更重要的是,他們一致的成功之道都在於能夠隨時隨地去享受閱讀的樂趣。最近,徐校長為新一批學生再重複一次以上的研究,同樣都得到相近結果。
每一次徐校長推動校本課程革新的動力,都是來自他們對學生學習本質缺陷的覺醒:自主學習,是回應不少學生及家長只追求考試成績,不問學習意義與動機的現況;藝文課是要糾正教育改革中,能力導向課程過分着重方法而忽略內涵的缺點,讓學生重構學習的意義;跨科閱讀是要將斷裂的學科內容,重建為具焦點及有深度的統整性課程,破除盲目操練才能考得好成績的魔咒。
學校盡力設計各項體驗式課程:全校學生每年一星期以情境、角色及任務來進行的統整學習周、以墟市為主題的實踐性藝術文化課程、以實踐田園生活為主題的科學科技統整性課程。
課程統整──統整學習周
課程統整學習周的特色是:
- 課題生活化;
- 配合戶外參觀或實地考察;
- 讓學生以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
- 以CRT(在設定的「Context情境」中扮演一個「Role角色」,執行「Task任務」)模式讓學生代入情境、角色及任務。
根據課程統整學習周的安排,各個年級每年都有1個主題,每三年一次循環,六個年級共有18個不同學習主題。兩個循環共六年的安排如下:
2017至2018年度稍為具體的安排如下:
受到篇幅的限制,以下只舉五年級課程統整的主題、學習目標和訓練能力作出說明:
主題:隱世「保」藏
學習目標:
- 學生能認識何謂保育;
- 學生懂得欣賞事物的美及珍惜事物;
- 學生能了解香港保育的情況:政府及民間;
- 學生懂得欣賞香港及世界的成功保育例子;
- 學生能觀察及尋找香港值得保育的焦點──食物文化、建築、自然景物、墟市及節日文化;
- 學生計劃如何保育相關文化。
訓練能力:搜集資料、協作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審美能力、綜合能力、分析能力、匯報技巧
各方對課程統整周活動的回應
1.其他學校
農曆年假前課程統整周的最後一天,見到教師經歷了五天密集的教學活動,帶着疲憊的身軀,仍興致勃勃地在總結反思會中,暢談令老師喜出望外的學生表現,就可知學生學習情緒的高漲及學習深度的拓展,都是因為被教師的教學熱情所帶動。無怪乎台灣桃子腳國民中小學及沙田圍呂明才小學訪校考察團,都異口同聲讚賞課統活動的設計確能讓學生發揮創意、應用所學,所有學生全面投入,成效彰顯。最後,徐校長總結學校課統周之所以成功而能為學界作參考的兩個重要因素:其一,是教師不畏艱辛打破學科隔閡、課時限制、人手不足、場地緊拙,從無至有建構課程的無限滿足感;其二,是教師抽離了日常的教學角色,不分學科,每個年級組成一個強而有力的協作團隊,機動應變。團隊成員各展所長、互相支援,終能排除萬難,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2.徐俊祥校長
徐俊祥校長在第51屆畢業同學紀念刊的校長贈言「舊墟寶湖的天空」中指出:
「要我選課程統整學習周,三年一次循環,六個年級約18個不同學習主題中最有代表性的主題,莫過於今年全體六年級同學一起經歷的『同一天空下』關愛主題廣告影片拍攝任務了。看過了所有共24套影片,更教人肯定同學所經歷的不單是課程的統整,更加是六年學校老師的栽培,同學學習與應用能力的一次大統整。
一直相信舊墟寶湖擁有與其他學校不一樣的天空與土壤,師生多年來都能呼吸着自由奔放的空氣,在統整周中願意放棄五個上課天的學科課程進度與功課,老師從無到有用額外時間設計、組織活動,帶領同學在預設的真實情境脈絡中,融入角色,完成任務。這一年,同學能分組拍攝自己的一段影片,不僅是憑藉老師在首兩天,劇本創作、拍攝及剪接技巧的培訓;也是多年來,同學在課堂小組活動及分享、校園電視台、各表演舞台、街頭訪問、海外交流、小導遊等,數之不盡的學習平台中試煉、成長、磨礪而成。更深層的原因是學校重視把學習融入生活及社會,統整周中讓同學大部分時間走出課室,到校園的不同角落,把校園化為家庭、辦公室、街頭……甚或山區,為着宣揚關愛的信念,為受災者、受歧視者及弱勢人士,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發聲。在角色演繹中領略這種同理心,就是學校和老師最想見到的學習成果,你們製作的影片就是見證。」
3.學校教師表達學生對課統周的感受
- 學生從體驗中學習,更投入,學習更有深度;
- 學生積極投入,能夠將所學會的展現出來;
- 同學分享時都提到有意見不合的時間,但最後都有同學作調適,化解不和,共同向着目標而努力,成功完成任務;
- 看到一些在平日學習表現稍遜的同學,在課統匯報上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深感安慰;
- 同學對課統周充滿期待、充滿好奇心。能夠親身去體驗、探索問題、並發揮其創意精神,樂在其中,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 學生製作產出過程投入。漸漸學會分工,積極參與。有些學生能容忍同組同學的缺點,有領導才能。
小結
十年前開拓及持續發展課程統整學習周的經驗,成為了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發展各項跨學科統整課程的基礎。學校在各項課程革新的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了很不一樣的學習經歷,努力地重新建構學習的意義,學習就此重新「活」起來。
在文章開始時,筆者曾引用徐校長說:「教育焦點,不應只在學習內容與方法,而更應在學習的情境脈絡與意義,及提供這些情境的人、事、物的巨大感染力。」課程統整學習周便嘗試以CRT(在設定的「Context情境」中扮演一個「Role角色」,執行「Task任務」)模式讓學生代入情境、角色及任務去學習。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希望該校能繼續努力,為孩子追尋到學習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