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煎何太急──粗談繁簡、粵普之爭

香港固然亟需普通話及與其相關的人才,卻也不該放棄粵語這代表本地文化、歷史的根源。

六月初,有傳哈羅國際學校(Harrow International)和國際文憑(IB)中學課程(MYP)即將取消繁體中文教學及考試,筆者估計:未來幾年,有關繁體和簡體教中文之辯論勢將捲土重來,非但如此,就連以粵語和普通話授課的爭論也將一起併發……

生於斯長於斯,筆者相信:凡是在香港土生土長者,對繁體與粵語一定有份解不開的情意結。最終不管誰勝誰負,引來的迴響肯定歷久不散。

能否互相相容?

我忽發奇想:有沒有一種可能、一種智慧,能把兩者有機而完美地在香港這塊以粵語起家的「寶地」上結合起來,而且相安無事?

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不願意看到在香港畢業的學生,因為普通話不濟,而無法在國際市場上跟內地、台灣和新加坡畢業的年輕人爭一日長短。香港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不能也不該在教學上排除學習普通話,這點是不容爭辯的。

可是,糾結處就在於:要學普通話,是否就意味着要放棄廣東話呢?我認為絕對不是!香港畢竟靠廣東話起家,在新時代的學習摒棄粵語,很大程度上就等於是數典忘祖,這同樣也是我所不願看見的。

早前為我家小兒子的小一派位奔波,上天賜美,竟讓我們「抽中」一所區內的名校;儘管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讓兒子入讀該校;但是從該校的網站得悉:他們從小一開始,就把中文分成「普教」和「粵教」兩班;而為了更有效地分配資源,選擇「普教中」的學生必須通過入學試,從數據上證明自己符合標準,才能進入該班。

這種行政模式,顯然是經過精心考慮後的鋪排,讓粵語跟普通話同時並存,並且背後有可靠的數據支持,家長縱有異議,也無法強來。

目前,本地教育界需要的,正是這種既不忘本,又正視時代潮流的兼容式智慧和胸襟:香港固然亟需普通話及與其相關的人才,卻也不該放棄粵語這代表本地文化、歷史的根源;香港的學生,最好是粵、普雙通,識繁認簡……畢竟本是同根生啊!

張海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