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遊世界──菲律賓系列之呂宋續篇

2016年筆者去菲律賓呂宋島考察野生蘭花。2018年,筆者在香港花卉展覽後,再去當地考察,今次目標是西蕾麗蝴蝶蘭。

菲律賓的原生種蘭花有1,200種以上,是台灣的三倍,更是香港的九倍。筆者在2016年12月曾到呂宋島的東南部及中部進行野生蘭花考察,發現的蘭花超過60個品種,其中在野外見到平生第一株的蝴蝶蘭──路德蝴蝶蘭(Phalaenopsis lueddemanniana),可惜當時並非花期,未能一睹蝴蝶蘭在野外開花的美態,一直耿耿於懷。今年在台灣國際蘭展2018評審會議中,再遇當年同行的台灣野生蘭花專家,聚舊之餘,大家也不約而同談起再訪菲律賓的計劃,最後促成了2018年3月下旬之旅。

由於「香港蘭花節2018」在4月13日開幕,筆者有大量籌備工作需要跟進,只好將行程壓縮至四天。2018年3月中旬,筆者剛忙於香港花卉展覽的工作,在撤展的翌日即急不及待怎早機前往馬尼拉。出發前,知悉菲律賓以東低壓區蘊釀風暴,幸好有關颱風在我們出發前已向北移走,我們才能成行。

我們一行三人抵埗後,即會合當地華僑及兩位台灣蘭友,驅車直奔呂宋島的南部東邊的海岸。到達後,在海邊漁市場購買海鮮,吃過晚飯後即下榻旅館,養足精神,準備第二天的考察。

尋找西蕾麗蝴蝶蘭

今次考察的目標,是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西蕾麗蝴蝶蘭曾於2015年台灣國際蘭展得到全場總冠軍,品種學名schilleriana是為了紀念德國收藏家漢堡領事席勒(Consul Schiller)而命名,由於墨綠色葉片具有銀色的斑紋,故又名虎斑蝴蝶蘭。西蕾麗蝴蝶蘭的花梗分叉性極好,一株可長出上百朵的花朵,部分個體更帶香味。我們的計劃是要先在海邊僱漁船沿海岸邊陲向南航行,去到一條大河的出海口,再登岸溯溪,然後在中游的樹林搜索。

第二天大清早,大家收拾行裝準備出發,當地華僑跟我們說嚮導指出雖然颱風向北移走,但海面風浪仍然太大,漁船無法出海,因此當天只可在附近山林考察。至於翌日能否出海,仍要視乎海面情況才可決定。眾人縱然失望,但亦無可奈何!

在旅館附近匆匆吃過早餐,經過大約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半山上的一間農舍。停泊車輛後,在當地兩名嚮導帶領下,大家啟程上山。跟2016年一樣,首先迎接的我們的是漫山遍野的豬籠草(圖一至圖三),不約而同的也是伴着苞舌蘭(Spathoglottis)(圖四至圖五)。隨後,我們陸續發現了不少玉鳳蘭(Habenaria)、豆蘭(Bulbophyllum)、斑葉蘭(Goodyera)及金線蓮(Anoectohilus)(圖六);而開花的只有羊耳蒜(Liparis)(圖七)、竹葉蘭(Arundina)(圖八)及樹上不知名的氣生蘭(圖九)。中午時分,我們跟魔芋(Amorphophallus)(圖十)來個自拍後,便原路折返,開始下山,再次返回海邊漁市場購買海鮮,吃一頓豐富的午飯。由於時值復活節假期,旅館房間緊張,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旅館下褟。休息一會後,大家草草吃過晚餐,便梳洗就寢,養足精神,以應付明天的旅程。

圖一、豬籠草。
圖一、豬籠草。

圖二、豬籠草。
圖二、豬籠草。

圖三、豬籠草。
圖三、豬籠草。

圖四、苞舌蘭(Spathoglottis)。
圖四、苞舌蘭(Spathoglottis)。

圖五、苞舌蘭(Spathoglottis)。
圖五、苞舌蘭(Spathoglottis)。

圖六、金線蓮(Anoectohilus)。
圖六、金線蓮(Anoectohilus)。

圖七、羊耳蒜(Liparis)。
圖七、羊耳蒜(Liparis)。

圖八、竹葉蘭(Arundina)。
圖八、竹葉蘭(Arundina)。

圖九、不知名的氣生蘭。
圖九、不知名的氣生蘭。

圖十、跟魔芋(Amorphophallus)自拍。
圖十、跟魔芋(Amorphophallus)自拍。

第三天半夜我們便要起床,在旅館吃過杯麵後即跟昨天兩名嚮導會合,再驅車到碼頭,其中一名嚮導下車到海邊跟漁夫溝通,回來跟我們說風浪比昨天減弱,但海面仍不太平靜,更表示漁船並沒有救生衣供應。原來團友中有兩位不懂游泳,經評估風險後,我們決定用陸路「綑邊」方法,沿海岸線前往大河的出海口(圖十一)。兩名嚮導再帶我們去到碼頭附近的一個村莊,找到一名年長的村民,帶領我們前行。

圖十一、用「綑邊」方法沿海岸線前往河口。
圖十一、用「綑邊」方法沿海岸線前往河口。

經過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到達了河口,稍事休息後(圖十二)便開始溯澗(圖十三)。雖然沿路怪石嶙峋(圖十四),但筆者仍不忘搜尋野蘭,好不容易才在大石上發現了一叢不知名的地生蘭(圖十五)。行行重行行,逐漸到達中游,路況更為陡峭(圖十六),我們唯有改行水路(圖十七)。我們一行人中,有穿行山鞋的,有穿水靴的,而我則穿行澗的鞋,可是,當地華僑及嚮導只穿拖鞋。穿行山鞋的一開始就要豁了出去,穿水靴的一開始仍應付自餘,但當水位漸高時便開始狼狽起來,不時要脫靴倒水,真不及我跟穿拖鞋的華僑來得逍遙。愈接近中游、水流愈趨湍急(圖十八),若非有樹枝作行山杖,要越過湍急的河水,絕非易事。到達中游,眾人也漸露疲態,於是大家坐下休息,讓嚮導先確定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的位置,我們方再起程。

圖十二、在河口稍事休息。
圖十二、在河口稍事休息。

圖十三、溯澗而上。
圖十三、溯澗而上。

圖十四、沿路怪石嶙峋。
圖十四、沿路怪石嶙峋。

圖十五、不知名的地生蘭。
圖十五、不知名的地生蘭。

圖十六、路況更為陡峭。
圖十六、路況更為陡峭。

圖十七、改行水路。
圖十七、改行水路。

圖十八、愈接近中游、水流愈趨湍急。
圖十八、愈接近中游、水流愈趨湍急。

十數分鐘後,其中一位嚮導遠遠的向我們招手,似是有所發現,大家雖然疲乏,但仍敵不過興奮之情,紛紛起行。我們越過河道,攀上旁邊的密林,終於在一株大樹上看到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的開花植株(圖十九),雖然只有一株,花亦只有數朵,但大家也爭相拍照,樂極忘形(圖二十)。拍攝過後,我們返回河邊,此時,另一位嚮導也在另一處有所發現,不過要爬得更高,眾人可能因為太過疲累,而且尚要留力折返,故只有筆者及當地華僑跟該響導前去。怎料路途比之前更為陡峭,而且濕滑(圖二十一),好不容易才看到另一株長有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的大樹。該大樹上的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比第一株粗壯,花也多出幾朵(圖二十二),此外更有數株幼苗用氣生根狠狠地抱着樹幹(圖二十三)。筆者照相機的快門忙個不停(圖二十四),拍了不少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的原生態照片。

圖十九、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的開花植株。
圖十九、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的開花植株。

圖二十、大家爭相跟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合照。
圖二十、大家爭相跟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合照。

圖二十一、路途比之前更為陡峭,而且濕滑。
圖二十一、路途比之前更為陡峭,而且濕滑。

圖二十二、該大樹上的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比第一株粗壯。
圖二十二、該大樹上的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比第一株粗壯。

圖二十三、幼苗用氣生根狠狠地抱着樹幹。
圖二十三、幼苗用氣生根狠狠地抱着樹幹。

圖二十四、筆者在拍攝樹上的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
圖二十四、筆者在拍攝樹上的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

不忘繼續尋蘭

在嚮導的引領下,我與華僑返回原地,其他團員已開始撤退,我在折返之餘,也不忘繼續尋蘭,結果也發現了鳳尾蘭(Trichoglottis amesiana)(圖二十五)及鴿石斛蘭(Dendrobium crumenatum)(圖二十六)。當我們返回起點附近時,年長的村民透過華僑問大家是否有興趣在附近的山頭尋找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但表示要爬上較斜的山坡,最後只有筆者、華僑及台灣朋友參加,其餘團員則先返出發地休息。

圖二十五、鳳尾蘭(Trichoglottis amesiana)。
圖二十五、鳳尾蘭(Trichoglottis amesiana)。

圖二十六、鴿石斛蘭(Dendrobium crumenatum)。
圖二十六、鴿石斛蘭(Dendrobium crumenatum)。

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原產台灣小蘭嶼及菲律賓各島,個體多樣化,在蘭界中,俗稱為「eq」(equestris品種名字的頭兩個字母)。我們跟隨年長村民走向附近的一條小河,然後穿入一個樹林,不斷向上攀登。年長村民一直手持開山刀,為我們開路,大約經過半小時,他突然停下,並指示隨行的一位嚮導爬上一株椰樹樹上,原來是要割下椰青,讓我們解解喝。可能年長村民留意我們的水壺已經「乾塘」。喝過「樹上熟」的椰青後,我們繼續行程,路途愈更陡峭,但仍然發現了兩種不知名的地生蘭(圖二十七及二十八)。隨後,見到年長村民在前方的一株大樹駐足上眺,好像有所發現,筆者即加快步伐趨前。果然,一個族群的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在樹上迎風而立(圖二十九),數量該有數十株,而且過半已經開花(圖三十),興奮之餘,照相機的快門當然也是忙得不可開交(圖三十一)。由於尚有團員在出發地方等候,又需要趕路返回馬尼拉,我們也就不敢耽擱太久,跟隨年長村民翻過附近一個山頭,返回出發地方,途中還巧遇一群果實纍纍的羊耳蒜蘭(Liparis)(圖三十二)。

圖二十七、不知名的地生蘭。
圖二十七、不知名的地生蘭。

圖二十八、不知名的地生蘭。
圖二十八、不知名的地生蘭。

圖二十九、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
圖二十九、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

圖三十、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
圖三十、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

圖三十一、照相機的快門忙得不可開交。
圖三十一、照相機的快門忙得不可開交。

圖三十二、果實纍纍的羊耳蒜蘭(Liparis)。
圖三十二、果實纍纍的羊耳蒜蘭(Liparis)。

是次呂宋島的野蘭考察,發現的品種雖然不及2016年那次的多,但在野外能夠親身觀察西蕾麗蝴蝶蘭(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及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的原生環境,對筆者栽種原生種蝴蝶蘭有很大的長益。再者,一天野蘭行程之中,包括了「綑邊」、「溯澗」及「爆林」三項經歷(圖三十三),也是很新鮮的體驗。

圖三十三、三項經歷:「綑邊」、「溯澗」及「爆林」。
圖三十三、三項經歷:「綑邊」、「溯澗」及「爆林」。

朱劍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