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謊言.對人.對己

我們都容易對自己的不當身口意業「從輕發落」,但其他人對自己的不是之處就耿耿於懷、怨懟,甚至要報復。

最近旅行,偶然機會讀到日本和歌集《百人一首》的英文譯本,其中一首情歌頗為幽默,大意如此︰「雖然你已經把我忘掉,我能應付這份失落;但我卻為你擔心,因為你曾經在神前承諾,對我的愛永恒不變。」不兌現的承諾等如謊言,這首和歌可算是對悔約的怨侶最溫和文雅、輕描淡寫的控訴,怨念不深。

《百人一首》和歌集(Rakuten日本樂天)
《百人一首》和歌集(Rakuten日本樂天)

 

承諾不兌現,可能造成傷害

佛教說身(行為)、口(言語)、意(念頭)三業,是過去、現在、未來的因果的緣由。我們最終要為我們的三業承受因果,善因善果,惡因惡果,人人平等;但是我們都容易對自己的不當身口意業「從輕發落」,但其他人對自己的不是之處就耿耿於懷、怨懟,甚至要報復。

最近看了韓國電影《與神同行》,是講述剛去世的人到地獄接受審判的黑色喜劇。雖然是漫畫改編,但對地獄的描述也算是基於佛經。電影當然以商業為主,但有意無意之間也帶着一些形而上的信息。地獄分成多層,有不同的主審官,其中一個是審查亡魂有沒有嚴重的說謊罪。對人的承諾不兌現,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對情人、友人還是親人,若果為對方帶來了傷害,就是有罪,要受報應,待在地獄或長或短的時間。

《與神同行》中,童星金秀安飾演泰山大王,居於「劍樹林」,負責審判說謊之罪。(IMDB)
《與神同行》中,童星金秀安飾演泰山大王,居於「劍樹林」,負責審判說謊之罪。(IMDB)

靜觀內在,慎言守信

其實因果報應不一定在死後才要償還的,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一句自以為搞笑的戲言,聽者可能認為是認真的針對,可能因此而失去一位朋友,更可能製造了一個敵人。所以最好避免未經思考的說話,特別是對人的承諾,無論是儒家、道家、法家還是主要宗教,都有慎言、守信的教條。也不要名不副實的抬高自己,我們在歷史和現今世代中,都可看到那些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地的人物如被揭發有所失德,從此就被公認為偽君子。佛教認為未參透真理(開悟)而自稱成道的人,要付上嚴重的因果代價。

藏傳佛教的嘉華多康巴導師在《心的靜修》一書中,教導減少失言的方法,是每天嘗試一段時間保持沉默,就算只有一小時,也能開始培養洞察力。我們可以試着把八卦閒談、關心外界的時間,用來安靜地觀察內心。你會發現自己情緒性發言的狀況開始減少,懂得失言前煞車,以免說出令自己後悔的話。

嘉華多康巴導師所著《心的靜修》一書(天下文化)
嘉華多康巴導師所著《心的靜修》一書(天下文化)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馮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