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頑強鬥病魔 成就科學傳奇

對於霍金的離世,各方紛表惋惜,其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特別指出,霍金是與疾病頑強鬥爭的科學鬥士,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3月14日逝世,享年76歲。他的忌日,剛好是愛恩斯坦的生日。

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 ──這年也恰巧是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父親是醫生。他在倫敦北部一個被認為是「高智商」的家庭長大,中學時代不擅交際,17歲時入讀牛津大學,在牛津畢業並取得學士學位,1962年進入劍橋大學研究生院。在劍橋,他對愛恩斯坦《廣義相對論》產生了研究興趣,為日後發表「黑洞(black hole)理論」打下基礎。

不管有沒有黑洞,浩瀚的宇宙都吸引科學家殫精竭慮地研究。(Pixabay)
不管有沒有黑洞,浩瀚的宇宙都吸引科學家殫精竭慮地研究。(Pixabay)

實事求是看「黑洞」

在劍橋攻讀期間,霍金邂逅了第一任妻子珍(Jane Beryl Wilde),正是人生春風得意時,1963年,他被診斷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俗稱漸凍人症),但珍仍然願意嫁給他,兩人在1965年成親,這段婚姻維持了30年,直至1995年兩人分手,霍金另娶了他的私人看護伊琳(Elaine Mason),然而這段婚姻也好景不常,兩人終在2006年離異。

患上漸凍人症的霍金,原先估計活不過兩年,結果擁有兩段婚姻,三名子女,更成為21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形容這一切都是「意料之外」。他說過,「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夠欣賞宇宙的宏偉設計,為此我非常感激。」

1966年,年僅24歲的霍金發表論文,他假設恆星在生命末期坍縮成「黑洞」,而這黑洞能把附近的一切都吞噬,包括所有物質和光線。這篇後來被稱為「黑洞理論」的論文,令他聲名大噪,他因此得到獎學金,隔年獲頒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1974年,霍金提出了他最重要的理論:黑洞可以發出亞原子粒子,後來被稱為「霍金輻射」。「霍金輻射」的提出,意味着黑洞最終可能會消亡。此前,物理學家是難以想像黑洞也會「消亡」的。

有趣的是,到了2014年,霍金又發表論文推翻「黑洞理論」,表示因為找不到黑洞的邊界,黑洞可說並不存在。

霍金的《時間簡史》有數十種文字版本,在中國也有廣泛的讀者。
霍金的《時間簡史》有數十種文字版本,在中國也有廣泛的讀者。

《時間簡史》全球賣千萬本

1988年,霍金發表了《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介紹關於宇宙起源的知識,並解釋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等方面的理論。該書出版後,成為最暢銷的科學普及書籍,目前已被翻譯成超過40種語言,全球銷量上千萬本。

多年來,霍金都坐在輪椅上,利用加州理工學院為他設計的發聲電腦系統發表言論,他晚年的每每語出驚人(有 sound bite),吸引傳媒,例如他贊成「安樂死」、預言千年後人類或會滅亡、認為「肯定有外星人,但人類不應主動尋找」,以至「人工智能可能毀滅人類」等。

霍金的「黑洞理論」和他的故事也啟發了荷李活電影工業,1979的電影《黑洞》(The Black Hole)和2014年改自霍金第一任妻子珍的回憶錄的電影《霍金:愛的方程式》(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便是其中表表者。

宇宙縱有起源無終點

2006年,霍金訪問香港,並在香港科技大學發表題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認為結合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就可能知道宇宙的起源。他又用泡泡作比喻,解釋宇宙膨脹論,指泡泡膨脹至一定程度,有些會爆破消失,有些就會繼續膨脹,說明無法預言宇宙會如何終結。

對於霍金的離世,各方紛表惋惜,其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特別指出,霍金是與疾病頑強鬥爭的科學鬥士,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霍金怎樣鼓勵自己、勉勵他人呢?

2012年,霍金70歲,他在劍橋大學一個研討會上,談到得病後如何努力保持活力,他說:「請記得抬頭望星,不要望着雙腳……試着理解你所看到的,了解為何宇宙會存在。保持好奇心。無論生活如何艱難,你總會有一些事可以做,並把它做成。重要的是,不要放棄!」(“Remember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and not down at your feet……Try to make sense of what you see and about what makes the universe exist. Be curious. And however difficult life may seem,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you can do, and succeed at. It matters that you don’t just give up.”)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