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應怎樣去教?

在歷史上中國和香港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兩者之間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香港史不可能獨立教授。

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正就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修訂展開第二階段諮詢。與首輪諮詢的課程文件比較,新修訂課程沿用初稿「古今並重」原則,讓古化史和近現代史各佔課程一半,繼續保留加入香港史和文化史的課程框架,但增加政治史的課程比例增至七成半,令文化史減至只佔課程一成半,香港史則維持一成的比例不變;並加入延伸部分和學校自選的教學主題,增加前線教師的教學空間,以照顧不同能力和興趣的學子。整體而言,課程的改動切合了普遍中史教師在首階段諮詢所反映的意見,修訂的課題亦符合國史教學的原則和理念,惟社會各界仍有不少爭議,當中焦點之一是香港史教學問題。

增加學生對本地史的認識

首先,在課程份量方面,有人認為香港史可以增加學生對本地歷史的認識,故內容應該增加,佔百份之十實在太少。然而,大家不可不知的是,在九七年回歸以前,港英政府已經把香港史課程放在世界歷史科的課程之內,有關香港史教學也在該科實踐多年,所以香港史並不是依賴中國歷史科單一科目來教授,而是有其他科目同時互補不足。因此,從整體課程規劃的角度,中史科以百分之十的課程來教授香港史,是一個合適的安排,因為這並非香港學生認識香港史的唯一途徑。再者,眾所周知,中史科的課程內容繁多,要教授的有上文提及的政治史、文化史等,而教學時間不足也一向為前線教師詬病,試問又怎可以割股啖腹,進一步增加香港史的教學份量?

再者,在課程設計方面,有人認為香港史意義重大,當中有不少值得深入討論的課題,故應該以專題的形式教授。作為香港史的愛好者和香港史讀物的作者之一,筆者當然支持上述的說法。然而,中學教育有別大專教育,前者旨在給予學生基礎認知,重點初步了解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或知識,後者則可教授深入的學理和提供探討的空間,專題教學的空間自然較大。在基礎認知為主的前提下,現時將香港史內容滲透在相關中國歷史的事件中,是合適不過的做法。作為中國歷史科,國史理應作為課程的核心,扮演主角的角色,而香港史的加入,旨在列為國史的附屬,讓學子理解中國和香港之間的密不可分的歷史關係,明白中港之間的互動,所以香港掌故以滲透的形式加入不同朝代,自然合適不過。

另外,有人認為香港史應獨立教授,將中國史和香港史結合,有政治動機云云。事實上,在歷史上中國和香港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兩者之間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史和香港史之間存在不少可以互相配合的課題,所以現時課程編排的方式正好切合中國和香港歷史發展的事實。反之,將香港史當作獨立專題史,只會破壞中史科課程的完整性,也割裂國史與港史之間應有的關係。況且,二十年前的舊課程已經採用這樣滲透式的安排,香港歷史與中國歷史的關係是以附表的形式出現,所以,以中史為主,港史為輔的課程編排原則,可說是由來已久。當然,如有一些有趣和有意義的專題,而又合適初中的程度,當然可以教援,但可考慮放入世界歷史一科中,而非設置於中國歷史內。

最後,在課程規劃上,香港史部分應巨細無遺地列出每一個要教的史事,還是只需提出要教授的方向和範圍,給予老師和出版社空間呢?明顯地,課程文件採用了後者的做法,而這做法同樣應用在政治史和文化史的部分,並非香港史部分獨有。事實上,不同學校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千差萬別,而各間學校初中人文學科之間的課程亦各有不同,所以學校按學習差異和科目分工,對中史課程內某些課題作出調適,亦可以理解。因此,個別課題未有在課程文件內提及,並不代表不會教授,而發現六七暴動及八九事件等名詞,未有寫在課程文件,就指責中史是「洗腦科」,實有欠公允。其實,就當前教育前線的生態,教師是否選取某一課題為教學重點,主要考慮的是教學時間和學生興趣,絕少有政治考慮在內,但願各方人士在討論時切勿把香港史或國史教育問題政治化,影響教學專業的判斷。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