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學生的升學出路

——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

核心科目其中的中國語文科及通識教育科兩科的考試內容及方式令不少學生感到無所適從,難以有十足的把握。我估計如果學生有選擇,不少學生希望可以不用參加公開試而可以繼續升學就業,可是這在香港是不可能發生的。

在上期「教評心事」曾向讀者從新加坡學校的校園設施,闡述新加坡教育部如何將新加坡學校打造成「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今期嘗試向讀者介紹新加坡學生的升學出路。

7月中,筆者帶領10名學生參加教育局與新加坡教育部合辦兩地學生交流計劃,學生獲分派到新加坡的中學上課及於新加坡夥伴學生家中住宿,體驗當地生活及文化。筆者也到新加坡的中學參觀,以了解學校的運作,增進筆者對新加坡中學教育的認識,更令筆者對新加坡教育有嶄新的體會。

十多年前,筆者也曾到新加坡考察,當時感覺新加坡教育當局在早期學習階段已按學生的學業表現而作篩選,不同能力的學生被安排接受不同途徑的學習經歷,感覺學生很早已被標籤,或許某些學生具有不俗的潛質,奈何在篩選時未能有令人滿意的表現而遭到不恰當的標籤,他日難以「翻身」。

尤記得數年前一套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藉主角在學校的遭遇反映新加坡教育的一些問題,其中新加坡小學生必須參加小學生離校考試(Primary Student Leaving Examination,PSLE)以評核其學業表現,學生將根據上述考試成績獲派不同的學校,選修不同的課程。

四種中學課程

新加坡中學課程分為四種:

1. 快捷課程 (Express):

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進入四年制的課程,四年內完成中學課程。中學四年級學生,通過普通水平考試,即GCE「O」級教育水平的學生可以申請進入初級學院、高級中學以及設有大學選修班的中學學習大學先修班的課程。

2. 普通學術課程(Normal ﹝Academic﹞):

經過四年制的課程,參加GCE「N」級水平考試。學生如有意繼續學習並具備適應能力,可再學習一年,通過GCE「O」級水平考試。該課程的大部分同學在完成學業後,將繼續接受職業技術教育,只有少數學術表現較強並在GCE「O」 級水平考試中取得優良成績者,方可進入初級學院或理工學院學習。

3. 普通工藝性課程(Normal ﹝Technical﹞):

該課程的學制是四年或五年。進入這課程的學生約佔當年學生的15%-20%。這些在原體制下沒有機會接受中學教育的學生,可進入普通工藝性課程,加強對英語和數學的學習並同時接受職業訓練和職業──工業局的培訓。該課程的大部分同學在完成學業後,將繼續接受職業技術教育,他們可選擇直接進入工業學院。此外,他們也可選擇在第四學年終應考GCE「N」級水平考試,通過該考試的要求,有機會進入中學五年級,並參加GCE「O」級水平教育。

4. 綜合課程(Integrated Programme):

又稱為直通車課程(Through-Train Programme)。進入這課程的學生一般為高能力學生。該課程准許學生可以不用通過GCE「O」級水平考試,而直接應考GCE「A」級水平考試 、國際文憑考試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或相若水平考試,以便報讀大學。

學生在中學教育階段,根據各自的能力與興趣分別進入上述四種課程學習,學制為四年或五年。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進入四年制的特選課程與快捷課程,其餘學生則進入四至五年級的普通課程。

筆者所到的新加坡中學都是一校三制,一所學校均開設三種課程,每所學校都有學生修讀「快捷課程」、「普通學術課程」及「普通工藝性課程」,但不同學校均有不一樣的比例。我們作為香港的教育工作者以為愈多修讀「快捷課程」的學生,學校必定愈好。新加坡中學的校長及老師卻不以為然,他們視之為平凡自然的事,新加坡大眾也不會以修讀「快捷課程」學生佔整體學生的比例而標籤學校的類別。新加坡政府努力營造新加坡「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Every School is a Good School),不想讓社會大眾以學校學生修讀「快捷課程」人數比例作為學校優劣的標準。據新加坡中學的校長及老師分享,愈來愈多學生在課程修讀期間申請轉換,現在新加坡學生比過往具更大自由度選讀適合自己的課程。課程的類別對學生的標籤效應已經大大降低。校長及老師還說現時不少學生選讀「普通工藝性課程」,而不會熱衷於選讀「快捷課程」,以便直接升讀工業學院,繼續接受職業技術教育,而不用痛苦地經歷應考公開試的煎熬。若他們日後有意升學,也可報讀大學進修。

香港學校的反思

今天,香港社會仍然以學生的學業成績將四百多所中學分為三大組別:第一組別、第二組別及第三組別。學生升中時屬於哪一個組別就好像已經決定日後升學、就業的前途,是否第一組別的學生就自然可以有較大機會升讀大學,將來求職就業也較簡單便捷?第二組別及第三組別的學生是否就沒有機會「翻身」呢?香港似乎不是沒有預留機會給一些「後進學生」,即那些尚未在學習階段早期已經奮發圖強的學生,但是給他們的機會實在不多。當然,如第二組別及第三組別的學生願意努力,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難及挑戰,他們也有機會成功。現時香港中學生轉校機會不多。筆者現在明白為何新加坡中學都是一校三制,每所學校均開設三種課程,就是可以提供機會給每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及意願修讀「快捷課程」、「普通學術課程」或「普通工藝性課程」,在學期間他們也可申請轉讀,這不無論對學生個人、家長、老師、學校甚至政府及整體社會也有好處。如學生有意修讀「快捷課程」,而他暫時未有能力,學校可容許他轉讀課程,他可能有動機為自己創造機會,全力以赴爭取修讀「快捷課程」,以便「翻身」。我相信給予學生機會,他們一定會不負所望。反觀香港學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只是機會不多,香港學生不易「翻身」。

再者,香港學生面對沉重的考試壓力,學生和家長似難有選擇。香港學生不論屬於哪一個組別都要應考公開試,香港學生面對來自考試的壓力自然不少,因為考試成績十分影響他們的升學就業出路。學生的成績影響他們選擇大學修讀的學科,也影響他們未來所從事的行業。近年來,香港的職業光譜沒有太多的發展及擴張,行業種類跟三十年前沒有太大分別,學生升學出路自然也不會有大改變。雖然今天香港的大學學位較以往大幅增加,學生相對地較昔日容易進入大學,但是學生升讀大學的壓力仍然大,主因是他們要應考「中學文憑考試」。「中學文憑考試」本身一試定生死,而且主科考試成績至關重要,核心科目考試必須達3322以上的成績方能步入大學門檻。此外,核心科目其中的中國語文科及通識教育科兩科的考試內容及方式令不少學生感到無所適從,難以有十足的把握。我估計如果學生有選擇,不少學生希望可以不用參加公開試而可以繼續升學就業,可是這在香港是不可能發生的。反觀新加坡教育部近年來改變政策讓學生不一定要參加公開試,新加坡政府也積極開拓不同工作種類,令學生有更多機會繼續升學就業,發揮自己有興趣的專長,為自己的未來闖出一條出路。香港特區政府應為年青人作出一些改變及更長遠廣闊的規劃,令學生有更多機會繼續升學就業,讓學生減輕無謂的壓力,讓年青人發揮專長,讓年青人可以振翅高飛!

這次交流計劃令筆者對新加坡教育有更多的了解,也讓筆者對香港的教育有所反思。筆者期望讀者也一起為香港教育查找不足,共同尋找香港教育未來的發展路向。

朱啟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