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近兩年來成為各地的熱門教育主題,同時也引起了很多學校和教師的憂慮。但卻為眾多教育培訓機構和科技公司,制造了一個頗大,甚至鉅大產值的市場。
香港政府在去年和今年開始向每所小學及中學,各自提供10萬及20萬元一次性STEM教育專項發展津貼,固然可以惠及各類教育服務公司。若能妥善引導,也有機會再次激發對多元創新教育的探索。
中國大陸,各省市政府更準備投入數以億計的STEM專項經費,作為創新教育的長期投資。就以山東省為例,省級、市級,以至縣級教育部門,都建立大大小小的創客中心。省教育局更主導各種教師培訓、課程研發和比賽活動,比香港更大有為,全方位管控。善良的意願是希望能帶動學校進行各種教學範式轉移的嘗試。
筆者本來是藝術教育專業行政人員,和內地教育界交流20多年。但初出道時也有理工科教育背景,還是香港80年代,中學科學分科教育,轉為「綜合科學」教育時期,頭一批中學「綜合科學」教師。同時一直探究「移動學習」和「知識管理」十多年,了解資訊科技教育和信息技術近20年走過來的發展。眼見香港和內地在推動STEM教育似有偏差,所以加以關注一段時間,思索其中出現問題的癥結,想借用個人在課程規劃的專業經驗,幫助兩地學校將科普教育,更普及、更有效、更深化地發展。
簡單進行文献整理,可以發現各地近年STEM教育的發展,大都受到美國的影響,而且很大程度參照美國的模式和重點,沒有照顧自身教育發展的背景和相關目標銜接,做成STEM彷似「橫空出世」的現象。
美國STEM的發展
據了解,美國從1987年起先後公布過數學教育(1987)、科學教育(1996)和技術教育(2000)三類學科的課程標準。美國國家科學院則於2009年發布了由國家工程院和國家研究理事會組成之「K-12工程教育委員會」提出的研究報告《K-12教育中的工程:理解現狀和改進未來》,並提出實施工程教育的3項原則和7條政策建議。
其中建議7提出:「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教育部應該支持研究「STEM 素養」的特徵和界說。研究者應該不僅要思考科學(S)、技術(T)、工程(E)和數學(M)的核心知識,還要思考聯接四個學科領域的重要思想(big ideas)。」
國家研究理事會於2011年正式發布了《K-12科學教育的框架:實踐、跨學科概念與核心概念》,第一次將工程教育單獨列出並加入到科學教育的新框架中,「旨在説明實現科學和工程領域教育的願景」,並在2013年4月正式頒布《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K-12科學教育的框架》以概念描述的方式明確規定了K-12年級學生應該學習的具體內容,而《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則以貫穿學科和年級的組織形式,給出各位具體和詳實的內容和實踐指導。
簡單總結,STEM 教育是關於美國未來的教育。美國開始於1997年、名為「項目導引」(Project Lead The Way, PLTW)的非營利性機構,致力於在美國初中和高中開展STEM教育的課程計畫。並在超過4000學校及其450,000名學生中推廣了PLTW設計的STEM課程。
PLTW認為STEM教育是今日高技術、高技能全球經濟的核心。PLTW指出:「STEM教育課程計畫,就像PLTW提供的課程計畫一樣,旨在使學生參與以活動為基礎、以項目為基礎和以問題解決為基礎的學習,它提供了一種動手做的課堂體驗。學生們在應用他們所學到的數學和科學知識來應對世界重大挑戰時,他們創造,設計,建構,發現,合作並解決問題。」
香港千禧課改
香港在90年代開始探究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在二千年定下「學會學習」核心目標和「樂、善、勇、敢」的框架。經過教育部門體制重組,在2003年公布各主要學習領域(KLA)小一至中三的9年基礎教育,筆者也有參與其中建設過程。當中以9種「共通能力」貫串八大學習領域及相關學科的關鍵學習素養。學與教課程規劃已括通識教育、創意教育、綜合學習、協作學習、閱讀學習、專題研習、資訊素養、校本課程等等創新學習策略。香港過去十多二十年都一直有舉辦各式聯校創新、創意科技匯展,學生在國際數學和科技比賽表現也很出色。雖然有這種豐富的數理科技教育背景,但STEM這個詞也是在這兩年才為本地學校知覺。
科教興國
由民初的「賽先生」開始,以至解放後及過去30年的經濟改革,「科教興國」一直是內地教育發展其中一個核心目標。內地學生的數理知識表現也一直是在國際學生相關學科水平之上。近兩年進行的二次教育改革檢討,也有加強創意教育、跨科學習,提出核心素養、綜合體驗、智慧學習等項目。但也是在STEM熱潮中,才在今年公布的小學科學教育課程大綱中,明確訂明STEM+ 學習目標、能力指標和課程規劃模式。
由以上的簡單對比,可以看到STEM教育,是以一種「橫向移殖」的形式,急功近利的在香港和內地出現。如何避免不出現排斥和產生併發症,都是教育工作者和納稅人須要加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