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機遇,引領創新

新加坡學者馬凱碩最近指出,西方民粹主義強烈反對引入移民,反而為香港提供了機遇。香港政治穩定,可以進行長期規劃,向全球人才敞開大門,吸引國際及國內企業落戶。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是聯合國15個專門機構之一,最近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揭示了中國在全球科技版圖的卓越表現。中國在世界百強科技集群中佔26個,連續兩年居榜首;美國有20個,位居第二。這不只是對中國科技創新實力的有力證明,更是對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創新領域重要地位的鮮明彰顯。為何?香港-深圳-廣州科技集群緊隨日本東京集群之後,位列全球第二,是國家排名最高的一個集群,北京集群則緊隨其後,位列第三,這些數據毋疑為香港乃至整個區域的未來發展,鋪設了堅實的基石與點出明確的方向。

一小時創科協作帶

為持續鞏固並提升香港在全球科技創新版圖中的領先地位,筆者認為須採取一系列舉措。首先,港深應合作加大對基礎研究與應用科技的投入力度,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前沿領域,力求在這些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性進展。

從香港沙田的科學園到即將落成的河套新田科技城,再到深圳、東莞、廣州等城市的緊密聯動,形成一個一小時協作帶,通過合作,共同構建出一個更具規模效益的科技集群。香港作為區域內的領頭羊之一,應深化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機制,打破壁壘,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的自由流通與高效配置,攜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創新生態系統。

筆者認為區域內的組織,特別是香港應不斷完善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如增設科技園區、孵化器與加速器,設置成果轉化及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等,成為創新技術及創新方案的提供者,透過把香港高等院校在基礎研究的優勢,通過平台轉化為對大灣區內企業提供轉型需要的技術。另一方面,優化優才、專業人士、企業家入境及創科實習計劃等,可為初創企業提供從資金到資源的全方位支持與孵化服務,激發市場活力與創造力,也要鼓勵產、學、研深度融合,搭建起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橋樑,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把科研成果商品化及市場化等,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亞太地區技術轉移中心的重要地位。

構建大灣區科研及經貿合作組織

為加強與中央及大灣區內各城市的溝通協調,筆者提議港府應推動建立一個大灣區科研及經貿合作組織,以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廣泛宣傳及評估大灣區內的科技及經貿發展,促進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間的有序合作與資源共享,共同策劃、推行及提升區域整體的工作效能與創新能力。通過一系列綜合施策與協同努力,我們有望為香港乃至整個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與活力,令發展更順利。

把握全球人才流動新趨勢,強化香港人才策略

在全球化浪潮中,人才已成為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香港憑藉現有的專才及優才政策,成功奠定了吸引高素質內地人才的基礎。然而,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人才競爭,我們需要進一步優化策略,以更靈活的評估機制挖掘潛力型人才,特別是為年輕創新者開闢廣闊的發展空間。

利用香港的國際化高等教育優勢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加強與國際頂尖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合作,不只能促進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更能通過交流計劃激發創新火花。新加坡學者馬凱碩最近指出,西方民粹主義強烈反對引入移民,反而為香港提供了機遇。香港政治穩定,可以進行長期規劃,向全球人才敞開大門,吸引國際及國內企業落戶。因此,筆者建議香港應採取以下措施:

1. 設立專責部門:統籌管理各類來港專才與優才,精準對接企業與機構需求,提供資訊及作出配對,確保人才資源的有效利用。

2. 實施定向引進計劃:聚焦受西方政策影響的高端人才,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條件。

3. 營造國際化環境:全面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品質,增強國際人才的歸屬感。

4. 搭建多元平台:為不同領域、背景的人才打造展示才華的舞台,促進創意與智慧的碰撞。

5. 強化宣傳推廣:提升香港在全球人才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展示其活力與機遇,增強品牌價值與信任度,提升國際軟實力。這樣可以讓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產品以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包裝,提升其價值,從而吸引更多國際及國內企業和人才進駐,形成良性循環。

筆者認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應以港深廣為基地,在積極引進國際人才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本地人才的培育與扶持。設立本地人才發展基金,鼓勵青年參與國際交流、創新創業,拓寬國際視野,激發內在潛能。在國際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何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