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要取捨,當取高端人才

說到底,學者專家和科研人員才是大學的骨幹、資產,校董會/校委會無法取代他們。至於如何分主次,答案其實很清楚。

香港大學校委會與校長的衝突風波,現在正由特首委任的調研小組斡旋,暫時仍無公開宣布什麼結果。事態會如何發展,大家都不得而知。但最近有3篇談及港大風波的文章,卻不約而同有一個「共識」。

第一篇是全國政協常委姚志勝在7 月24 日《明報》的文章〈從國家利益層面 審視維護港大聲譽重要性〉,其中一段是這樣說:「張翔的管理雖有需要檢討改善之處,但任何人試圖以此全面否定張翔,甚至欲除之而後快,這既不公道,也不符事實,更會損害港大、香港乃至國家的利益,這是不能允許,相信也是特區政府和中央不能接受。」力撐張翔之意甚明。

第二篇是前中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在7月31日《明報》發表的〈港大事件未了 調研小組責無旁貸〉,文章沒有評斷校長與校委會主席誰是誰非,但結尾部分是這樣說:「事情弄到如此地步,主席與校長明顯不能再合作……如特首延任主席,校長便很難留下。」

特首如何取捨,該文章說:「中央明確指出香港要『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相信特首在弄清事情真相後,會做出正確決定。」至於什麼是「正確決定」?很明顯,中央要「高端人才」,在港大風波中,到底誰是高端人才,大家心裏有數了吧!

留住一流學者 香港學府方能保優勢

第三篇是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雷鼎鳴在8月23日《香港經濟日報》的文章〈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港如何搶人才?〉,全文都圍繞着「搶人才」做文章,但也是在最尾一段,作者說道:「以近月港大校長與校監互相搏鬥為例,社會應站在哪一邊?從推動香港締建科技基地的目標出發,肯定要站在科學家一邊。此乃政府發放偏幫科技界信號的良機,不應錯過。」眾所周知,港大校長是科學家,校委會主席則來自法律界,文章結論也是不說自明!

我說3 篇文章都有個「共識」,就是認為科學家是香港和內地最需要的人才。若大學風波分不出誰是誰非,最後要取捨的話,應該留住科學家,尤其頂尖科學家。事實上不光是港大,其他香港專上學府亦應秉持這個原則。要設法留住一流學者尤其科學家,本港高等學府才能保持優勢,吸引其他高端人才及優秀學生。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在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部分,《決定》提出「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如此說法,是過去從來無提過的。

改革開放初期,香港為內地輸入資金、管理、技術和人才。那個年代,國家百廢待舉,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多益善;即使有些不屬高端層次的「人才」,對當時內地來說也十分難得。後來內地逐步發展,人民教育水平提高,內地也發展不同產業、科研等項目,有大批高端人才湧現。香港在輸出人才支持國家發展方面,角色已大不如前。在高科技項目、製造業等範疇,香港根本無太多人才可以提供。

香港在輸出人才支持國家發展方面,角色已大不如前。(Shutterstock)
香港在輸出人才支持國家發展方面,角色已大不如前。(Shutterstock)

中美角力 香港國際化愈顯重要

經過近40多年發展,香港強項始終在金融、貿易和航運。現在要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香港有什麼條件?今時今日,香港又為何會被中央賦予這個「特殊任務」?

論條件,本港優勢始終在國際化、開放程度高,出入境和資金自由進出、低稅制。這些條件,內地城市都沒有,或很難及得上香港。香港國際化的特點,在中美關係不斷惡化之際,正顯得愈來愈重要。

美國對中國制裁封殺,除了貿易、科技等領域,限制人才交流也是其中一環。據彭博匯編的數據,自2023 年11 月至今年中,大概有20名持有效簽證的中國學生、學者在美國海關被禁止入境和遣返回國。但據內地媒體報道,入境美國時遭刻意留難的大陸留學生數以百計,有些在入境時被盤問長達幾個小時!

美國在2022年10月頒布兩項出口管制,限制中國取得先進計算晶片作為開發和維護超級電腦,以及製造先進半導體的能力。據美國媒體指,美方特別關注從事受《出口管制條例》管制的軍民兩用技術的中國大陸學生和科學家,目的是嚴防他們把技術「洩露」給中國。很明顯,在人才交流方面,中國大陸學生和學者未來都可能面對愈來愈多困難。倘香港能成為匯聚高端人才之地,屆時內地人員就可在港跟美歐人員接觸,省卻要入境美國的麻煩。

據國際教育協會(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報告指,美國學校正優先招收印度學生而不是中國學生,尤其是研究生。而研究院協會(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的報告則透露,2020年秋天以來,美國大學接到來自印度和非洲國家的申請及錄取人數都有增加,但中國學生人數則下降。當中國大陸學生不選擇赴美時,香港就成為他們的另一選擇。而香港各家高校的學制、課程、英語教學、學習環境等,都跟「西方式」比較接近,對內地生有較大吸引力。

香港成為內地和外國人才匯聚交流之地,很早就已經開始。為何中央在今時今日才首次提出香港要打造成「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背後有沒有特別原因?

為壓制中國,美國在人才培養、交流、合作等,都必會加強封殺,保持美國在人才競爭上的優勢。(Shutterstock)
為壓制中國,美國在人才培養、交流、合作等,都必會加強封殺,保持美國在人才競爭上的優勢。(Shutterstock)

美國遏華 必加強封殺人才交流合作

美國針對的中國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科技界和大學。2018年11月美國政府推出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聲稱是為了避免美國科技遭中國「盜竊」;實驗室、大學和國防工業基地的研究人員,都要嚴防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專家。隨後3年美國的行動一步步升級,學術界多次受波及,多達數百名美國和大陸科學家都遭到調查。

到今年5月,內地已有19家高校遭美國制裁。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被列入「2024-10485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即從5月14日起,該校將無法使用美國產品,包括電腦軟件、書籍論文、晶片等。該校以量子和核物理最強,是高科技領域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成為美國針對的主要目標!

為壓制中國,美國在人才培養、交流、合作等,都必會加強封殺,保持美國在人才競爭上的優勢。中美競爭,美國在美元霸權、科技創新和吸引全球人才三大領域,現在仍領先中國,且力爭不讓中國超越。事實上,科技與人才是一體兩面,沒有頂尖人才,就很難攀上科創高峰。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在提名演說裏也不忘點名,指美國不會讓中國在AI(人工智能)及太空競賽上超過美國。既有如此宣示,她若勝選,限制內地人才赴美相信仍是民主黨政府的主要政策。

新時代裏香港的最重要角色

配合國家發展、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應該就是以香港作為對冲美國制裁、以香港作為人才樞紐取代美國的部分作用,特別是吸引全球的科研和學術人才來港。特區政府以「高才通」計劃吸引外來人才,但「高才」的定義主要在年薪和在哪家名校畢業。這些「客觀標準」有參考作用,但若要配合國家發展,人才的定義就應盡量貼近內地。

國家重視科研,科研的頂級學者如果願意來港,充實香港各家大學的人才實力,抗衡美國制裁,這應該是香港在新時代的最重要角色。

回到香港的大學風波。政府倘要取捨,必然要以留住科研學者在港為首務。現在香港幾家公立大學的校長都是著名學者,足以承擔起「集聚國際高端人才」的重任。大學校董會/校委會應該協助、支持他們的工作。說到底,學者專家和科研人員才是大學的骨幹、資產,校董會/校委會無法取代他們。至於如何分主次,答案其實很清楚。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