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15:57:5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粵劇名伶林穎施,用行動傳承藝術經典

「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是繼崑曲後第二個被列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中國戲種。九聲六調、梆黃唱腔,絲絲粵韻早已滲透進我所在的這方水土,成為一代代嶺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林穎施

認識林穎施,是在一場探討自選詩的講座上。當晚的講者是著名文學學者何文匯教授,講座尾聲,何教授請出林穎施與觀眾分享她的學詩心得,她更現場用粵曲腔調唱出何教授的兩首七絕,聲音甜美、餘音繞樑,令人久久回味。

再見面即是專訪,她邀請我們到位於灣仔的穎施藝術中心小坐,不大的空間,卻被她打理得一塵不染,而這裏也是她平日練功及教學的地方。「我是個能夠對自己狠下心的人。我們做(粵劇)演員的,常常都不夠睡,今天演出完睡下已是凌晨3點,第二天又要8點開始新工作,都習慣了。」 她笑着說。

受父母影響,自幼與粵劇緣分早種

父親在林穎施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受訪者提供)
父親在林穎施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受訪者提供)

少年時期的林穎施與父親在一起。(受訪者提供)
少年時期的林穎施與父親在一起。(受訪者提供)

人生路上,母親一直以來都給予林穎施許多支持,母女倆亦常常一同旅行感受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受訪者提供)
人生路上,母親一直以來都給予林穎施許多支持,母女倆亦常常一同旅行感受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受訪者提供)

說起林穎施與粵劇的結緣,就不能不從她的父母說起。生於廣州的她,父親是無線電技師,母親則是農業研究員,家庭氛圍一直親密融洽。林穎施笑稱自己「打娘胎裏」已在聽粵劇,皆因父母都是粵劇發燒友,在她幼年時便常常跟着雙親到不同戲院看粵劇表演,耳濡目染之下,令她自然地喜歡上這傳統劇种。特別是看見粵劇演員身着漂亮的服飾、閃耀的頭飾在舞台上發光,小小年紀的林穎施深深為之吸引,夢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登上大舞台。「我11歲時便參加了『羊城之夏』演出,表演給時任總理溫家寶先生觀看,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那時我還沒開始系統地學習粵劇,但小時候經常陪爸爸唱卡拉OK,我們會一起唱粵曲,那時我已懂得扮子喉的聲音。」林穎施笑着說。

刻苦磨煉,從廣東粵劇學校到香港演藝學院

在粵劇舞台上,林穎施扮演過許多角色,圖為她在《白蛇·許仙情越千年》中飾演白娘娘。(受訪者提供)
在粵劇舞台上,林穎施扮演過許多角色,圖為她在《白蛇許仙情越千年》中飾演白娘娘。(受訪者提供)

林穎施在舞台上作出高難度動作。(受訪者提供)
林穎施在舞台上作出高難度動作。(受訪者提供)

13歲時,她順利考入廣東粵劇學校並取得獎學金,正式開始系統地學習粵劇。而林穎施面對的第一個挑戰,便是拉筋。「別看我現在在舞台上下腰、一字碼好像很輕鬆,其實我天生筋骨很硬,為了要達到老師要求的柔軟程度,那時我每天都要花數小時拉筋。」當時小小年紀的她,不僅在學校勤加練習,每逢周末回到家中,還會讓父母幫忙,一人按着她一條腿,幫她在床上拉一字馬。林穎施身為家中獨女,自幼便是父母手心上的掌上明珠,兩老雖然心疼女兒,但見她如此認真有決心,也便願意陪她一起努力。

由於粵劇學校是每周回一次家,住校生活也讓林穎施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粵劇演員。「學校是集體生活,洗衣、打水洗澡……樣樣都要自己來。那些年培養了我堅韌的意志和自理、自律能力,也讓我變得能吃苦了。」林穎施說。除了學習唱、念、做、打(唱功、做功、念白、武打)這些基本功夫,學生們還要學習如何穿戴厚重的戲服與華麗的頭飾,每日練功都是一邊拉筋一邊「戚眉」,即用黑色頭繩把雙眉吊起,由此來固定妝容。而這種辛苦,通常都讓年輕演員們記憶深刻。「練習戚眉一般是4個小時,一開始時每次做都很想吐、很難受,但做多了便開始慢慢習慣那種感覺。我們平時訓練,教室裏是沒有冷氣的,甚至連風扇也沒有,每到夏天排練就變得異常煎熬,常常一節課下來衣服都擰得出水。」她回憶道。

粵劇學校的住校生活,讓林穎施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粵劇演員。(文灼峰攝)
粵劇學校的住校生活,讓林穎施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粵劇演員。(文灼峰攝)

但即便練習再怎樣辛苦,熱愛粵劇的林穎施也從未想過放棄。廣東粵劇學校畢業,在校期間更拿到了省港澳粵曲大賽冠軍,來港入讀香港演藝學院,並得到了獎學金支持。「來到香港以後,我變得更加戀家,但為了追夢只能盡力克制思鄉之情。為了在舞台上有所成就,我給自己的要求就是加倍地努力。」在演藝學院的4年時光,林穎施不僅收穫了豐富的專業知識,還接觸了很多西方藝術,大大地拓寬了眼界。「演藝學院35周年校慶時,我很榮幸作為女主角出演了話劇《馴悍記》,在裏面我飾演一名悍婦,以粵劇來演繹,很有意思。2012年,我代表香港去愛丁堡藝穗節演出話劇,在英國住了一個月,也是非常難忘的經歷。」她說。

粵劇有傳承,師徒情誼深

林穎施與恩師倪惠英的合影,倪惠英是第1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受訪者提供)
林穎施與恩師倪惠英的合影,倪惠英是第1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受訪者提供)

林穎施與恩師鄭培英合影,鄭培英是粵劇著名演員。(受訪者提供)
林穎施與恩師鄭培英合影,鄭培英是粵劇著名演員。(受訪者提供)

與其他中國傳統戲曲一樣,粵劇演員的培養也是通過師徒相傳的形式進行的。林穎施是粵劇名伶倪惠英、鄭培英的入室弟子,憶起那些年跟在師父們身邊學戲的日子,林穎施說:「兩位師父德藝雙馨,更是慈母型,但同時對學生非常嚴格。比如在粵劇中有『水波浪』(粵劇獨有表演程式。人物面對兩難,經歷思想交戰後孤注一擲的過程。表演配合鑼鼓節奏,時而激昂、時而緩慢、時而停頓、時而連綿;經過形體表現出苦惱、困擾等內在感受以及權衡利害、狠下決心等陰暗與光明的心路歷程。),在練習的時候,我們需要每天不停地走圈。到後來只要我一走,師父養的小狗就會自動跟上一起走,可想而知我練了多少遍(笑)。」

「在表演上,師父們也是精益求精,我們經常只是一個簡單的出場方式就要練幾十遍。那時經常在兩位恩師家裏住,甚至都和師父們有過睡同一張床,一直探討藝術及人生話題到天明。第二天起床後,師父煮早餐給我吃,在我有演出的時候,師父還會幫我熨燙衣服,她們就像媽媽一樣照顧我,令我感到很溫暖。但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定當繼續加油。」她認真地說。

曾獲紅線女白雪仙指導,經歷畢生難忘

林穎施畢業於廣東粵劇學校及香港演藝學院,藝術之路上得到多位名師指導。圖為林穎施與一代粵劇名伶紅線女。(受訪者提供)
林穎施畢業於廣東粵劇學校及香港演藝學院,藝術之路上得到多位名師指導。圖為林穎施與一代粵劇名伶紅線女。(受訪者提供)

林穎施與一代粵劇名伶白雪仙。(受訪者提供)
林穎施與一代粵劇名伶白雪仙。(受訪者提供)

林穎施粵劇扮相俏麗動人,聲線甜美,圖為她演繹粵劇名作《昭君出塞》。(受訪者提供)
林穎施粵劇扮相俏麗動人,聲線甜美,圖為她演繹粵劇名作《昭君出塞》。(受訪者提供)

林穎施演繹粵劇名作《昭君出塞》舞台現場。(受訪者提供)
林穎施演繹粵劇名作《昭君出塞》舞台現場。(受訪者提供)

心儀粵劇藝術的讀者都知道,紅線女與白雪仙都是粵劇界舉足輕重的殿堂級前輩,經典作品無數。而在林穎施的學藝生涯中,曾有幸與兩位大前輩都有過交集。「當年我在廣東粵劇學校的時候比賽得了第一名,因此有幸被紅線女老師親自挑選進行教授。老師當時已是70多歲高齡,但聲線仍清晰靈動。我最記得她科學地教導我如何練聲、練氣、吸收不同藝術形式及養分,從而豐富粵劇表演,如何定位當代粵劇傳承人的路向。又談及以前她去演出是很波折的,又要坐船又要坐車,舟車勞頓、長途跋涉才能到演出現場。她說如今你們這一代很幸福,交通十分便利,因此更加要珍惜,要好好地抓緊時代的機遇推廣粵劇藝術。」

她又與我們分享,不久前她才從旁人口中得知,原來女姐(紅線女)在得知她要到香港發展時,曾特別囑咐香港的粵劇同仁對她多加照看、好好栽培,不要浪費這顆好苗子。多年後林穎施才知曉這背後故事,內心深深感動。「從演藝學院畢業後,我亦有幸被仙姐(白雪仙)指導過。記得去仙姐家作客時,她還細心地問我喝不喝薑汁咖啡,吃不吃梳乎厘。並毫不吝嗇地解說她演出時對人物的塑造、仙鳳鳴劇團的歷史、親自帶領及示範《帝女花》長平公主的上表……對我們這些後輩十分關心。」「很感恩有這些寶貴機會,女姐與仙姐都是內心非常堅強的女性,她們身上既保留了傳統女性的品德,又有現代女性的想法,對後輩的教導也是毫無保留的,十分平易近人。」

致力推廣粵劇藝術傳承,盼年輕人多看多學

林穎施在廣西巴馬做藝術扶貧,教當地孩子學習粵劇,並表演給他們看。她希望粵劇藝術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傳承。(受訪者提供)
林穎施在廣西巴馬做藝術扶貧,教當地孩子學習粵劇,並表演給他們看。她希望粵劇藝術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傳承。(受訪者提供)

在不少人眼中,粵劇粉絲多為長者,如今入場觀眾的平均年齡仍是60至80歲,粵劇老倌需要代代相傳,戲迷同樣也需要傳承。作為粵劇演員,林穎施坦言粵劇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粵劇陪着我長大,在我的DNA裏充滿了粵劇的細胞和故事。如今成為花旦,很感恩有機會通過粵劇去經歷不同的朝代、角色及人生。從內心深層來講,在每一次揣摩角色時,我的真我、本我會不斷地互換和碰撞、溝通。現今社會節奏很快,但在粵劇中的故事卻是慢節奏的。當你沉浸在角色中時,反而會有些脫離了現實的生活節奏,回到劇中的朝代。」她說。

為了實現讓粵劇年輕化的目標,林穎施不諱言難以一蹴而就,不是僅靠一兩場優質演出便可以實現,而是需要長期的努力,逐步建立年輕觀眾基礎。「身為粵劇從業員,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弘揚和振興粵劇文化。比如在劇目上不斷創新。我曾演過青春版《百花亭》,劇本被重新改編,更加契合現代女性的角色定位。女主角百花公主在劇中敢愛敢恨,個性鮮明,當時吸引到不少外國人、年輕人來看。」那麼,粵劇中有哪些元素是值得觀眾們細心欣賞的呢?「粵劇戲服有各種顏色,那些顏色作為日常着裝可能令人覺得突兀,但在舞台上則很有美感。另外也可多留意一下字幕,粵劇的曲詞言簡意賅,當中引經據典,遣詞用句都很講究,尾句都要押粵韻。且整個故事也要有推進性,因此寫新的粵劇劇本是很有挑戰性的。」

「身為粵劇從業員,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弘揚和振興粵劇文化。」(文灼峰攝)
「身為粵劇從業員,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弘揚和振興粵劇文化。」(文灼峰攝)

而在3年疫情期間的「冰河時期」,幾乎所有的演出都被取消。林穎施的工作自然受到影響,但好在她懂得轉換心態,把這段時期用來增值自己、沉澱自己。「我選擇了在疫情期間重返校園,報讀了清華大學的藝術管理及英語課程,同時也學習茶文化。我亦打造了自己的『施茶』品牌,取用我的名字及施比受更有福的含義。施茶也是一種客家文化,相傳以前的人進京趕考時又累又渴,於是村民就會布施茶水給這些趕考人,我覺得這種文化很值得傳承,又因為媽媽是客家人,於是我把這個理念用上,喜歡喝茶的人看到後可能會去搜索,從而有機會讓他們了解粵劇;反過來喜歡粵劇的朋友收到這茶,又可能會開始了解茶文化,因此我覺得是雙益共榮的。」她說。

訪問尾聲,問及林穎施有什麼未來大計?她坦言:「希望未來能在身、心、靈3方面都得以提升。我亦會多讀書,現得到獎學金,正就讀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全球商業領袖項目,還會繼續行萬里路、增廣見聞。我覺得人生就是要不斷學習、吸收新知,這樣才能不斷地更新自己。」「也希望穎施藝術中心這個平台能夠擴大影響力,將我想做的藝術傳承與創新變為現實。例如之前在演出背景方面做過4K投影、用不同設計師風格嘗試套入粵劇頭飾、服裝、妝容、LED等新舊結合,在時長方面縮短至現代人可以接受的長度等,希望能夠做到創新的同時,也擴大傳播力度,既要保留我們文化的根,也要讓這棵大樹繼續開枝散葉。」祝福穎施!

今年6月,香港中樂團將與年青粵劇名伶林穎施合作,以大型中樂團與粵曲演唱的藝術形式,演繹包含著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故事,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受訪者提供)
今年6月,香港中樂團將與年青粵劇名伶林穎施合作,以大型中樂團與粵曲演唱的藝術形式,演繹包含著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故事,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受訪者提供)

演出資訊

香港中樂團與林穎施「四大美人」個人專場

日期:2024年6月20、21日(四、五)
時間:晚上8點(演出長約89分鐘,另設中場休息15分鐘)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購票:https://www.hkco.org/tc/Concerts/The-Four-Beauties.html

穎施藝術中心演出

日期:8月14日
地點:新光戲院

穎施藝術中心主辦大型長劇

日期:10月4至6日
地點:沙田大會堂
時間及劇目:
《梁山伯與祝英台》 10月4日(五) 夜場
《龍鳳爭掛帥》 10月5日(六) 日場
《唐宮香夢證前盟》 10月5日(六) 夜場
《洛神》 10月6日(日) 日場
《該是雙雄霸楚城》 10月6日(日) 日場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