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自然學校學習:讀《學校可以不一樣》的思考

作者從閱讀《學校可以不一樣》一書,看到一批教育有心人,如何從理念出發,互相扶持,在主流教育之外,展現一股清流。

近日連場暴雨帶來不少破壞,國內某些地方更出現白晝如黑夜的嚇人場面──強風橫掃城鄉,威力之強,叫人咋舌,身歷其景的人,都說仿如末世。是的,地震、海嘯、風暴,百年一見、五百年一遇的大雨……世界各地出現的極端反常天氣,彷彿都是大自然在怒吼,向人類作出警示。剎那間想起幾千年前莊子寓言混沌之死,早已揭示人類過度干涉自然的惡果,現在末日倒數,似乎已迫在眉睫。

教育是為了未來?

我們常說,教育是為了未來,究竟未來會否仍是個適合孩子生活、成長的世界呢?最近有幸得香港中文大學黃顯華教授推介,閱讀《學校可以不一樣──自然學校:由構思、實踐到未來》一書,了解到香港有一批無私的拓荒者,關注自然,更關注教育,雖然資源匱乏、步步維艱,仍在主流學校以外,創辦一所自然學校(簡稱自校),向自然取法,藉親近自然,推行情意自然教育,聚合同道,15年來彳亍前行,實踐理想,讓人感佩。

《學校可以不一樣》是由自然教育有限公司、滙智出版社合作出版。(出版社圖片)
《學校可以不一樣》是由自然教育有限公司、滙智出版社合作出版。(出版社圖片)

記得多年前念教育文憑,課程中提到英國夏山學校推行另類教育,強調人格的陶冶比知識的傳遞更重要。混齡教育、個別化教育、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內容及進程,凡此種種,在接近100年之後的今天聽來,仍是相當前衞。所以在翻閱《學校可以不一樣》前,心中不免帶着幾個疑問:家長會選擇另類學校嗎?不一樣的課程有可能實踐嗎?同學如何銜接中學?有老師願意投身另類教育行列嗎?如何評估自然學校的成效?

帶着一連串的問題,翻開《學校可以不一樣》細看,書中的一個個人物,一篇篇故事,老師的、同學的、家長的,都為我釋疑,更讓我明白到書名中「可以」二字蘊含的千斤重量。

人類的未來應是綠色的

校董周兆祥說「人類如果有未來,應該是綠色的」,擲地有聲。人類乖離自然,文明崩壞之兆早已出現,自校的創立,正以回歸自然為教育本心,是在主流之外別闢蹊徑,縱千辛萬難,但極具意義。按書中所述,自校的概念在1992年由一班熱愛自然、熱愛教育的有心人之間開始蘊釀,由概念到實踐,用了15年的時間。2007年香港首間以提倡情意自然教育及自主學習私立小學正式成立,辦學理念乃以情意自然教學為本,重視自主學習、人本教育,強調整全人格的陶養,以及生活與學習合一。自校2022年迎來創校15周年,眾人為誌念其事,特以此書紀錄學校、師生、家長共同走過的路,印證如何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本書由創辦人、學校校董、支持者娓娓分享創校意義、學校歷史及發展等,編者還訪問了10屆的校友及家長,細訴當年點滴。更寶貴的是,編者因應自校的辦學理念,輯錄各實踐者的文章,以證學校如何把理論落實在日常教學當中,最後黃教授以TARGET模式分析自校學生的學習動機,既有學者的巨眼,亦能客觀角度評估自校在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成效。

主流教育的一股清流

閱畢全書,看到一批教育有心人,如何從理念出發,互相扶持,在主流教育之外,展現一股清流。自校追求的價值及累積的經驗,對主流學校亦帶來啟發,例如着重關顧孩子的獨特性、情意發展,帶領孩子認識、探索自然,讓其明白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還有生活與學習合一等,在在為後疫情的教育現場,提供了很多實戰的經驗及寶貴的思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教授推介此書時,我看到教授以「草原」為名,好奇一問是否筆名,教授笑說這是他在自然的名字,更說每一位自校人,都有個自然的名字,表示大家融入自然,渾然一體,實在非常有意思!回家一想,父母為我取的名字,也與自然契合,所以雖然經年世俗徘徊,也能保有一顆自然的本心吧!

陳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