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23:50:2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蕭耿教授:第二港幣須掛鈎人民幣 防匯率風險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蕭耿教授主張,香港需要一種與人民幣掛鈎的離岸第二港幣,以防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匯率扭曲,對國家造成負面影響。

由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紫荊雜誌社協辦的「香港中國學術紫荊論壇2024:邁向新質生產力驅動的中國經濟」22日(周一)假港島香格里拉酒店舉行。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蕭耿教授發表題為〈新質生產力與金融強國:挑戰與機遇〉的演講,主張香港需要一種與人民幣掛鈎的離岸第二港幣,以防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匯率扭曲,對國家造成負面影響。

中央提新質生產力 大國競爭中增實力

自從3月份全國政協、全國人大「兩會」在北京舉行,「新質生產力」這個新詞便在內地和本港流行。蕭耿教授首先釐清「新質生產力」是指「能夠駕馭新的國際地緣競爭和新的技術革命的生產力,目的是在大國競爭中能夠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他認為,提出新質生產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從大國競爭的維度考慮,包括如何應對高度不確定的中美關係,說白點,就是包括貿易戰、技術戰、貨幣金融戰等, 也包括如何建構金融強國和國際經濟金融新秩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等軟實力。

金融強國發展經濟 造福民生維護國安

然而,金融強國的本質是什麼呢?蕭耿教授從國家戰略角度看,認為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維護國家安全;二是發展經濟,造福民生;三是維護國際經濟金融秩序,包括提升國家的軟實力與話語權。遺憾的是,與美國相比,中國目前在國際上還是相對缺乏軟實力、也沒有足夠的話語權。

蕭耿教授進一步指出,「金融強國」實質上是「創造可控的金融風險,以應對、化解和管理實體經濟面臨的風險,包括國家安全風險、經濟發展風險與國際秩序失衡風險」。他解釋,提出這個新觀點的原因,是現在有一種傾向,就是想辦法控制金融風險,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隱性金融風險暴露出來,需要控制,而同時國家不得不面對更嚴重的地緣政治風險和實體經濟的利潤、收入和資產收縮的風險。

他坦言,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增幅雖高於美國,但目前利潤、收入、股市、樓市都在下降或有下降的壓力,實體經濟實力與國家整體競爭力的上升勢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與挑戰。儘管從某些數據上看,金融風險似乎在下降或受控,但實體經濟風險卻在上升、市場信心不足。因此,從大國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的競爭角度來看當前複雜的形勢,才能理解中央提出「新質生產力」與「金融強國」內涵。

地緣政治令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匯率存在嚴重的扭曲。(Shutterstock)
地緣政治令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匯率存在嚴重的扭曲。(Shutterstock)

創造可控市場風險 紓解地緣戰爭風險

蕭教授表示,美國大量印鈔,並不是一個正常的宏觀經濟金融政策;依傳統的經濟學教科書理論,零利率、負利率、量化寬鬆(QE)都不是好政策,對經濟金融長遠發展不利。但如果我們從國家發展戰略的層次來看,美國政府的抉擇便可以理解了──用這種非常規的政策,來達到「用未來時間買當前的生存空間」的目的。美國在疫情期間發了很多錢,穩定了美國的社會。現在他們也持續發行大量國債紓困經濟、增加國防預算,近幾年美國財政赤字佔GDP高達14.7%(2020),而2020年中國只佔GDP的6.2%。

他指出,美國採取這些非常規激進宏觀刺激政策,是出於國家戰略的需要;中國則過度關注傳統金融體系內部的風險,而忘記了金融工具就是「靠創造可控的金融市場風險,去解決國家在實體經濟領域面臨的系統性風險」,例如地緣政治中戰爭的風險,或者實體經濟崩潰的風險。

美國藉金融工具「靠創造可控的金融市場風險,去解決國家在實體經濟領域面臨的系統性風險」。(Shutterstock)
美國藉金融工具「靠創造可控的金融市場風險,去解決國家在實體經濟領域面臨的系統性風險」。(Shutterstock)

聯匯帶來巨大利益 地緣政治變不確定

以這種戰略性的思維,蕭教授認為香港需要一種與人民幣掛鈎的離岸第二港幣(「大灣區幣」)。他指出,香港目前實行的貨幣體系是港幣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這一體系在過去為香港及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並且在未來仍將持續發揮重要作用。然而,考慮到地緣政治因素以及香港的長遠發展,香港面臨一個關鍵問題:港幣與美元的掛鈎,意味着香港實際上在執行美國的貨幣政策。

隨着香港未來的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與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日增,人們不禁要問,為何還要使用美元及執行美國的貨幣政策?特別是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匯率有嚴重的扭曲,這種扭曲是地緣政治的結果。為了避免這種扭曲對整個國家造成重大負面影響,香港應當發展第二港幣,也就是與人民幣掛鈎的港幣,姑且稱為「大灣區幣」。他強調,在數碼金融技術的框架下,這種新型貨幣的將為實體經濟提供更為便利、安全、全面的服務。

蕭耿教授最後總結,只有從國家發展策略、大國競爭的全局視角出發,才能充分理解建立新質生產力及金融強國的意義,才能更好地分析中國的股市、債市、樓市、科技創新融資、以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未來發展等議題。

香港中國學術紫荊論壇2024系列 3-2

延伸閱讀:

劉遵義教授:短期產能過剩 市場自動解決

劉世錦:中國發展的優勢和「短板」在哪裏?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