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交響樂團這場音樂會,罕有地離開場地伙伴計劃的中環大會堂音樂廳,而轉移到新界的屯門大會堂演奏廳──一個應用多年、偏遠的優秀音樂廳。原因很簡單,這場音樂會當晚,在中環大會堂的演出者為年度的大型節目香港藝術節所邀請、來自意大利的室樂團體。小交在這一次與外來團隊頗有硬碰的危機。而今次演出的音樂家,除了團員和音樂總監柏鵬(Christoph Poppen)外,擔任獨奏的也不是在外邊請來的知名音樂家;而音樂會也只有兩首樂曲,重頭作品,卻是技藝上要求嚴格的布拉姆斯(Brahms)的《小提琴協奏曲》。
種種原因綜合起來,對於小交的票房及上座率來說,非常不利。筆者已多年沒有在屯門大會堂欣賞古典音樂會。這20多年來,筆者對於屯門大會堂的音響效果,可謂情有獨鍾。過往,音樂圈普遍認為荃灣大會堂的音響效果很好,但筆者卻不喜歡那種飄忽的音色,而荃灣的音樂廳翻新後,音響則奇怪地仿如不能遠傳。所以,屯門大會堂近年較多演出用揚聲器的表演,可謂非常浪費優良的音響效果。
這場音樂會,其實是疫情期間參加樂團主辦的「小提琴新星選」,脫穎而出的得獎者范曉星的亮相音樂會,樂曲的設計當然以突出獨奏者為主。而范曉星在音樂會演出的前夕,剛剛接到比利時舉世聞名的國際伊利沙伯女王大賽入圍名單得通知,成為兩位香港代表其中之一,加上筆者最喜歡的場地,這場音樂會可謂非聽不可。
問題在於,柏鵬自上任後,對於樂團聲部的排位,一直堅持「非常道」的安排。這次由中環移師屯門,假如排位上依然以相同方法,效果則令人相當擔心。屯門大會堂傾向真實的「少添加」音響味道,將會如盤托出好醜。綜觀柏鵬與台灣指揮吳曜宇就這種排位的試煉,此種聲部位置一直導致時好時壞的演出水平中,而今次只有一首序曲及小提琴協奏曲,假如團員在協調上稍出岔子,在沒有其他樂曲能再演奏下,樂曲可謂極容易「返魂乏術」。
孟德爾遜《赫布里底群島》序曲
樂團演奏的兩首樂曲均為德國作品,第一首孟德爾遜(Mendelssohn)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Hebrides Overture, op. 26),在這幾個月裏,不算熱門的作品卻不斷在多個不同樂團的音樂會中上演。令人感到非常詫異的是,團員在這首樂曲中,竟然就是拆解了這幾個月來,在大會堂演出時不斷出現的混亂宿命。柏鵬採取的速度,都為一般最大路的從容氛圍。因此,開首的部分,弦樂組的線條了了分明,歌唱感覺瑰麗而優美,能夠表現出孟德爾遜的典型風格。
小提琴組,特別是第一小提琴,當晚竟然能夠完全打破這大半年來難以整齊的命運,而且,仿如出自同一個小提琴的聲音,無論音色或是行雲流水的動態,竟然是筆者聽過他們最近這10年以來之冠!柏鵬處理木管組及定音鼓在一片弦樂聲中冒出來的色彩,和銅管組嚴格控制的音量方面,令整首樂曲的風格,都充滿作曲家自己的高雅而亮麗的特色。樂團的和弦餘韻及樂曲結尾的漸弱,在音響及音樂上都非常優秀。團員們的技巧亦乾淨俐落,聲部平衡上佳而扎實,如果說是典型的德國樂團風格,亦不為過!眼前的小交,有如一隊訪港的歐洲樂團!
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年青小提琴家范曉星,過往亦回港參加過其他選拔賽及演出。而他即將參加世界第一流的小提琴大賽,今次與小交的合作,自選了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亦剛剛好成為大賽前的熱身。為了填充不足兩小時的節目,柏鵬為聽眾稍作介紹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的特色,亦邀請團員及范曉星作示範。對於初聽古典音樂的聽眾或初階小提琴學生來說,此一環節顯然過於深奧;不過,對於團員或獨奏者來說,這是為下半場作了一次精簡的彩排。
范曉星的演奏個性,淡定穩當,氣度亦大,在這首協奏曲中,他完全沒有滲入花巧以取悅聽眾。而以技巧而言,他在弓法上的控制,自然而音色飽滿,但色彩的變化則不多。這首作品的典型演繹,為男性化的剛陽風格,范曉星打從第一樂章開始,已掌握了這一脈絡,唯音量略為不足和光芒稍遜。以他穩定而稍慢的弓速,弓的力量並不足以將琴音完全發揮,幸而,他卻沒有因此而強行加重握弓的壓力,令到自然的音色變質。
范曉星在三個樂章中的演出,以獨奏家的層面來說,個性並不明顯。不過,在幾十年前的唱片錄音中,不少的國際大師級演奏家,也會採取這種演繹方式。但換成在音樂廳中,情況就不能夠全盤照搬。他在第一樂章的沉穩大氣,能夠奏出作曲家風格的基本格調,並沒有加插個人色彩。雖然演奏途中,發生了非常不幸的配件脫落事件,但范曉星腦裏,依舊就是能夠繼續把演繹風格放在最大前提。所以,意外事件導致技巧出現瑕疵,其實卻掩蓋不了他堅持在音樂上的表現。
他的琴音其實相當動聽,但在第二樂章中,他依然以音樂的內涵為重,即使音色上控制得漂亮,但「無添加」的自然演奏,在與第一樂章相比下,對比便顯得不夠明顯。如果范曉星只表演這個樂章,他的演繹還可以說相當動人和感人;但作為演奏整首大型協奏曲,不同樂章之間的明確分別還是相當重要。個人認為,如果他在這個樂章中,優美與吶喊的兩面能夠各加重一點,整體上應該可以令樂曲的表現更加深刻。不過,以范曉星演奏風格的大氣個性,如果保持之前兩個樂章的態度不變,只展現自己的特色,也相當合理。
但在他本來已奏得相當不錯的第三樂章中,其實卻真的要在抑揚頓挫的菱角中,加上刻意營造的點子,那才能令整首作品,帶來三種甚至多種不同的聽覺感受,而這亦是一個獨奏家,能夠在音樂廳現場,施展渾身解數吸引聽眾的重要氣場。而他加奏巴赫(Bach)的《第三無伴奏奏鳴曲》中的〈最緩板〉,深沉而穩重的演繹,也能令人感動和信服。不過,如果能夠在弓法的運用上有多一些變化,那整體的演出應該更能夠再多點色彩,而又能夠保持巴赫作品的莊嚴典雅的基本範疇。
柏鵬帶領小交演奏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團員的整體表現非常乾淨俐落,光芒四射的雄壯氛圍,與布拉姆斯作品的典型風格非常吻合。而樂團作為協奏的角色,在與獨奏者之間穿插自己的樂團氣度方面,硬朗與柔情兼備,對於塑造樂曲中多個不同的情緒變化,非常明確。而當樂團為獨奏在底層給予扶持時,團員在音色與平衡的表現,亦極之優秀。
但范曉星作為獨奏者,卻站在接近第二小提琴組的位置,音量上的確稍遜,而且也突顯不到獨奏的線條焦點。不過,木管組在第二樂章的前奏及再現部中的主題,合奏上的演繹,的確溫婉動人,但雙簧管首席在開首時過於率直的表現,未知是否因應指揮柏鵬的要求,在這麼重要的時刻不刻意造就一下主題的氣氛,似乎就與整個樂章的立足點有點不協調了。
註:作者評論的節目為2024年3月9日香港小交響樂團於屯門大會堂演奏廳上演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