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美西方為壓制我國發展,使出各種「超限」手段。香港作為中西方溝通窗口,無奈捲入大國博弈的風尖浪口,疫前的動亂和疫後的經濟復甦乏力,以及大批官員身受其害,遭美方野蠻制裁,在在反映過去傾向英美西方的政商制度模式,走不下去。香港唯有在背靠祖國的前提下,依着發展一帶一路的大戰略,擔當超級聯繫人角色方有出路。
然而,一帶一路已提出超過十年,我國與沿線國家及地區開展了一系列項目,動輒百億、千億,香港大眾對此卻波瀾不起,市民普遍對東盟、中東、中亞等地的印象,依舊是窮、髒、亂。諷刺的是社區上現成就有大量熟悉這些地方語言、宗教、生活習慣的南亞人士,偏偏沉在底層,反成為社會隱患。教育界雖然長期費煞思量,讓他們融入社會,但始終吃力不討好。
南亞學生看不到前路
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及其周邊的南亞新移民,與其他歐美日韓等少數族裔相比,家庭背景普遍較基層,宗教氛圍強烈,有自己一套生活習慣,形成內聚性強,自成圈子的特點。就算已在港一兩代,不少仍然自絕於主流社會。
政府推行融合教育,當然希望他們從小適應在港生活,日後成為造福香港一份子。可是,多年以來,他們跟本地學習環境,依然格格不入。例如:他們碰上原籍國節日或宗教慶典,哪管是不是學校假期,都會缺課。又如:一旦他們回國探親,缺席十天半月都是等閒事。最極端,甚至有回鄉後,結了婚的個案(南亞地區有早婚習俗)。如此,必定影響他們學習,問題是他們的父母根本不在乎,因為意識不到教育能提供上流機會。
有人會歸咎在港升學,中、英文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學習中文對南亞學生來說難度極高。實際上,政府已增撥資源給學校,額外聘請教員設計課程,針對支援。歸根究柢,他們已來港定居,就該學習中文、華人文化,總不能改變大環境去遷就。況且,未來中港的政經交往只會有增無減,中文在升學、就業的重要性也連帶只升不跌。
政府要認清時局 創造有利氣氛
其實,既知道宗教對這類新移民家庭有巨大影響,教育局就該主動和相關宗教團體商討,藉此扭轉家長思維。長遠更應組成教育局、學校、宗教團體三方協作機制,以期上情下達。須知道,在本地華人夫婦少子化,南亞家庭還維持高生育率的情況下,如何與他們有效溝通,愈益迫在眉睫。
更重要是世界正值「百年未有的大變局」,香港已錯失了一帶一路的首10年開拓機遇,不能再耽擱,必須急起直追,政府要帶頭提升社會對有關地區的認知,為日後公私營的雙向招商引資、互聯互通塑造條件。教育就是一切的根本。
具體上,可乘小學常識科改革、中學公社科施行不久的契機,兼且預估「東升西降」將是國際大趨勢,從佔教學時數最多的英文科中,稍稍撥出一點課時,增加教授一帶一路內容。這樣不但為配合政策倡議培養人才,又向社會釋出訊息。南亞家庭明白到自身先天素質,正是社會進步所需,自然不再迷茫,認同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我曾向南亞學童分享,20年前找暑期工時,長期見到勞工處一則廣告:法庭高薪招請烏都語(屬印巴語系,為不少南亞家庭的母語)翻譯,希望他們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關鍵在於能否揚長避短。3月底,特首伉儷探訪少數族裔支援中心,並籌劃成立關愛隊,可見政府重視每位有意以香港為家的人士。不過,光是關愛並不足夠,要懂得把握時機,謀劃藍圖,從而人盡其才,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