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假期,我的五位孫兒女,兵分兩路,由父母帶領外遊渡假,其中一組親子旅行團,去泰國,另一組去新加坡。
從傳回來的相片所見,大家都享受到旅遊親子樂,玩的、吃的,節目安排與設施都令我耳目一新,感覺到新一代的幸福,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欣慰五位小孩子(由中二到BB班都有)能有此愉快經歷,也慨歎泰、新兩地,很有心思及慷慨投放資源在親子旅遊樂的活動設計中。我心想:比較之下,香港的旅遊活動設計及設施太落後了,除了兩個主題公園及購物點,真是沒有什麼親子同樂的地點及設施。
深入再想,這不僅是旅遊問題,更加是培育下一代的大問題,我們的小孩子輸在起跑線:
親子同樂的時間
我們不單是缺乏親子樂的活動地點及設施,最根本的問題是缺乏親子同樂的時間。
眾所周知,港人工時之長,雙職父母比例之多,世界稱最,與小孩子相聚、交談、共進晚餐的時間及質素,也甚缺乏,家庭這個培育小孩子的場所,效能未能充份彰顯。
把培育責任假手外傭
雙職父母的家庭除間中有老人家負責幼孩照顧外,會被迫把照顧子女的責任放在外傭身上,雖然外傭也有盡心盡力的,但文化與育兒方針分歧,甚或言語不通,對孩童成長(尤其是生活習慣與語言發展)的負面影響至巨。日前陳美齡女士曾在教育政策建言中對港人提議設立外傭學習機構/機制,培養外傭育兒常識,本人甚表贊同。
對零至三歲兒童的照顧,我們成年人的準備也未必足夠,但那一個部門會為此負責?投入資源,建立政策去改善?
幼兒缺乏遊戲與活動場所
本港幼稚園教育本年九月起踏進所謂「優質」的門檻,大多數人對資助模式、幼師薪酬架構不停爭論(或商討)之際,我們更應審視校舍規模及幼兒活動空間。記得50年代,大量移民湧入香港,校舍及學位嚴重不足,有很多「識字班」設立。經營者大多租用小樓房的一層設立幾個課室,便開辦「識字班」,規模與今天的小型補習社相若。但其實時至今天,我們有不少幼稚園的規模與設施,與當年的「識字班」相似,雖然師資方面大大改善,但活動空間嚴重不足,我有類似是否接近虐兒的想法,若我講得不對,請用數據指出我的無知,我樂意糾正。
超大的讀書壓力
進入小一前,很多家長為追求進入所謂「名校」,在幼兒階段,投入「催谷」大軍,默字、計數、英語會話、歌藝、樂器、繪畫、舞蹈,幼童都要樣樣皆精,甚至小一面試班亦坐無虛席,每逢書展,補充練習都受熱棒,可見一斑。
近期新政府上場,在施政上眾皆寄望甚殷,教育、房屋、老年人……各有持份者代表建言,誰人會代表零至三歲的小朋友去說話?
最近我看過一篇文章,談及德國人的教育觀,大致說大多數德國人,不會只把自己的子女視作下一代去教育,而是把鄰舍,社區的所有兒童,去看為自己的子女去教育。令我歎為觀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彼邦開花結果。
我盼望新政府盡速設立專責委員會,為零至三歲兒童的培育政策做專項研究,建立制度、投入資源,這樣做,我們的下一代才會有更好的將來。我們的青年人,才肯為我們的出生率努力,為香港下一代的身心健康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