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盛行,打卡簽到成為旅遊證明,用文字記錄是否變得更微不足道?根據Facebook統計,香港用戶發布的照片,其中在機場登機閘口的相片最多,成為香港人的打卡熱點。都市人去旅遊,除了在登機前拍照留念,怎樣才能夠證明他經歷一趟旅程呢?
香港書展今年以「從香港閱讀世界 人文 .山水.情懷」為題,其中一場講座邀請了陳智德博士、羅貴祥教授及鄭政恒先生探討「也斯的旅遊文學」。香港作家也斯(梁秉鈞)用了不同的體裁記錄了這四次重要的旅程。七十年代開始,也斯發表一系列的旅遊散文,包括和朋友去台灣、日本,在香港與友人去大嶼山遊玩的經歷等。九十年代,東歐政治局面出現變動後,也斯數次到訪東歐,寫下一系列的詩歌、散文和小說描述當地的變化。
也斯的發現詩學
鄭政恒認為也斯第一本詩集《雷聲與蟬鳴》是香港詩歌的經典,當中已經有些關於旅遊的詩,從中可見也斯的視野漸漸擴闊:從七十年代的澳門、紹興、台灣到日本。七十年代末也斯去美國加州大學留學,寫下很多關於美國的作品,到九十年代,遊歷歐洲。
八十年代中的詩集《游詩》,其後記有助了解也斯旅遊文學的基礎。鄭政恒說,「也斯一直都在關注關於『人』的問題,他的旅遊不僅僅只想看山水,而想從城市和山水背後去寫關於『人』的問題。」
鄭政恒提到,也斯重視「差異與共通」。「在了解到大家的差異同時互相有對話空間,他不把自己的內心世界過快投射到外在的事物上。」也斯的旅遊文學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象徵的詩學,所有外界事物皆是自己內心世界的象徵符號;第二種是發現的詩學,這是也斯作品的特點之一,步入世界裏,去觀看、去感受、去發現當中的道理。
城市鬼魂像舊記憶
《牆的故事》誕生於也斯去柏林時看到柏林圍牆倒下的感受。九十年代後,在消費主義的社會下,柏林圍牆變成消費品,街頭隨處可見圍牆鑿成碎片作鎖匙扣。鄭政恒認為,也斯見證89後冷戰時期,其眼光是悲觀的,「其實他已經預示了牆倒下以後,大家就會抹去一些歷史,過去人們所爭取的東西會被抹去,人們簡單地被樂觀情緒帶動。最後成為一個商業的社會,永遠要透過消費行為填補內心的慾望漩渦。」
〈牆的故事〉(節錄)
牆倒下了
我們看得更清楚嗎?
路旁的攤子在出售牆
鑿成碎片作鎖匙扣的是牆
遊客們用鎚和鑿去敲剩下的牆
人們在牆前拍照站成一扇牆
有一個熱鬧的演唱會演唱牆
香煙廣告從地面生長攀過了牆
過來了流浪的人群過去了花花公子
我們帶著我們的牆走過牆
《柏林的鬼屋》是也斯大約在2000年的詩作,羅貴祥教授提到法文中「鬼魂」有舊記憶的意思,「表面上我們愈想壓抑的記憶其實會不斷的被回顧起來,所以鬼魂之所以會不斷纏繞我們就像舊記憶,你以為自己可以拋開記憶嗎?實際上它會毫無症狀的突然湧現在自己面前。」城市的鬼魂將種種歷史聯繫起來,有的歷史並不能輕易被慾望抹去,鬼魂就像是歷史的傷痕和痕跡,對現在的我們仍然有啟迪。從也斯的詩可以知道,他不會很快就去肯定一件事,而是不斷提出問題和思考。
旅程與文學
從旅遊文學的角度出發,有別介紹吃喝玩樂的資訊性文字。陳智德博士說,「從旅遊文學的角度寫,作家不是提供資訊,而是寫下對旅程的經驗、感受,透過分享這些感受期望帶給讀者自己關於旅遊的體驗。旅遊文學實際上是傳遞思想的歷程,而不是純粹介紹吃喝好去處。」
旅遊文學的另一目的是希望能引發讀者對旅遊的反思。陳智德博士認為,也斯對「旅行」有自覺性的思考,因也斯寫了幾篇關於旅行與其寫作關係的文章。也斯在《遊記的視野與性情》中自覺地提到了遊記的功用;在《旅程與文學》則強調遊者在路上的自我教育;《在旅途上》就說了也斯寫小說和旅遊的關聯;《七〇年代之旅》中主要描寫了也斯自己在台灣旅遊的經驗。
也斯一篇關於台灣的散文作品《污染的溪水》中,被台灣作家對其家鄉礁溪的描寫感動,因而慕名前往礁溪。但當也斯到礁溪後十分失望,礁溪並沒有作家筆下所描繪的樸素,而是一個因溫泉而出名的旅遊觀光區,已經受到污染。因為經濟繁榮,礁溪改名為新北投,但也斯拒絕稱呼其地為「新北投」,堅持用以前台灣人起的「礁溪」這個名字。
「雖然他本身是遊客,但他看到遊客本身對當地人所帶來的破壞。這也是也斯文學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地方,他有很強烈的自省和反省。」陳智德提到,這篇文章收錄在《新果自然來》裏面。也斯去日本旅行寫下〈在京都火車站〉,他並非原來就認識這些朋友,而是在京都火車站渡過了一個晚上而認識。文章記錄了也斯在火車站裏露宿一晚的所見所聞,火車站有一些流浪漢,也斯看到了低下階層的一面,描繪了一般旅遊書絕對不會介紹的景色。
帶一枚苦瓜旅行
旅行是空間的轉換,實際上也是時間的改變。也斯到一個地方旅行,不單是空間的轉換,而是認識那個地方的歷史,然後反思自己的歷史文明等。羅祥貴教授說,「時間本身就是一個旅程,就算我們坐着不動也是在經歷着一場旅程,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旅程,從出生成長到衰老就是一個歷程。」
也斯的作品並非單純寫固定的時間,而是透過空間的轉換反思時間的改變,從現在回顧過去,再從過去回顧自己的個人經驗或社會歷史。也斯曾反省自己對於一個地方的寫作方式是否恰當或有失偏頗,所以他去旅遊時常常都和當地的人有交往交流,透過當地人認識那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從而減少誤差,而這也就是也斯的發現的詩學和自我教育。
也斯其中一首關於其旅遊寫作經驗的詩作〈帶一枚苦瓜旅行〉中,主角苦瓜是白色的,在眾多綠色苦瓜中算異類,以白苦瓜比作旅者,旅者在別的地方之於當地人就像是異類。「若說人生是個旅程,其實有點像吃苦瓜。人生有甘有澀的事物,要怎麼去體會呢?可能就像吃苦瓜。」羅祥貴教授認為,吃苦瓜就像旅程裏的種種感受,不完全快樂,也不全是痛苦,是複雜的感覺。
!doctype>梁秉鈞(也斯)簡介
香港重要詩人、作家、學者、文化人,生於1949,於2013年辭世。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畢業,六、七十年代開始創作,寫詩、小說、散文,亦致力於跨媒體創作。曾與朋友合辦雜誌,曾任文藝刊物編輯,從事翻譯工作,包括法國、拉丁美洲小說及美國地下文學,亦撰寫評論。1998年起任職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後兼任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