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近代則有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精通十三大學術門類,其學術思想和方法論自成一家。後世以「饒學」繼續傳承下去,是切入研究中華文化的門戶之一,其中一個大本營便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內藏逾千件饒教授的文物,如筆記、剪報、微縮資料、古籍善本等,平日不對外開放,今次配合第二屆「饒宗頤的故事」學生比賽,首次於指定周末日子開放公眾參觀,萬勿錯過。
李焯芬:饒公是一位傳奇人物
為鼓勵年輕人從饒公的研究足跡探索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館方與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辦「饒宗頤的故事」學生比賽,今年載譽歸來,現正接受報名,誠邀香港/澳門全日制中學生和全日制大專院校學生參加。饒教授的學藝成就與大灣區的文化教育發展與交流息息相關,一直描繪灣區內的名物勝景,因此比賽主題定為「桑梓嶺南:饒宗頤在大灣區」,讓年輕人了解饒教授與大灣區的故事。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表示:「饒宗頤教授是一位傳奇人物,一生跨越兩個世紀,經歷新中國的百年鉅變;足跡遍布亞洲、歐洲、美洲、澳洲各地。饒公的學術研究範圍非常廣博,至今已出版學術著作數十部,論文近千篇,為後學開拓不少研究領域與路向。我們希望通過『饒宗頤的故事』學生比賽,鼓勵年輕人認識饒公與大灣區的故事,了解香港如何成就一位國學大師。」
參賽學生必須自行搜集資料,亦可參與由主辦單位舉辦的相關講座和活動,以蒐集和認識饒教授的故事。參賽學校也可透過相關的學術、藝術機構之網站或出版刊物蒐集有關資料。參賽作品種類多元,包括現代文(小說、散文、記敘文、議論文等)、古文、詩歌,或以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形式呈現,如繪畫、雕刻、塑像、攝影、手工藝,以及文學藝術、音樂藝術、數碼藝術、建築藝術、戲曲創作、舞蹈表演等。
學術館首次開放公眾參觀
為配合是次學生比賽,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將於指定周末日子首次開放公眾參觀,日期為3月23日(星期六)、4月6日(星期六),參觀時間為早上10時半至下午3時半。免費參觀,需要預先網上登記(Bit.ly/435b6sT)。公眾可欣賞饒宗頤教授所捐贈之繪畫、書法,及其他與饒教授相關之文玩,並有機會欣賞從未曝光的饒公珍藏。
學術館所在地──香港大學鄧志昂樓是法定古蹟,由鄧肇堅爵士父親鄧志昂先生於1929年捐助興建,直到1950年初都是作為大學的中文學院之用。鄧志昂樓樓高三層,是一座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入口兩旁掛有木牌,上面紀錄了初代的中文系畢業生,當中不乏如趙令揚教授等著名的學者。
饒公精通琴藝,展覽就展出一本明代的琴譜《伯牙心法》,據傳是著名漢學家高羅佩與饒公相見時,感到一見如故而送贈的。他在港大中文系任教的時候,也常常在現今的展覽廳,昔日的中文學院辦公室中彈琴,古琴也在是次展覽之列。另外,館方又展出饒公的筆記本,體型細小方便攜帶,每頁都寫得密密麻麻,可見治學有多勤力。
饒公女婿、榮譽副館長鄧偉雄博士不時都會在館內作畫,他稱讚饒公是近代少見的畫家和書法家,皆因他在中國繪畫史及書法史的研究,使他在師法古人的繪畫及書法上,對古人用筆、用墨的承傳方面,更加明確。現場就分別展出饒公以甲骨文書寫的「吉祥」,以及刻在甲骨上的作品。
打卡饒公墨寶有獎 5月再辦澳門考察團
此外,饒學研究基金響應3月多場藝術盛事,舉行「港嘜港墨:饒公墨寶尋蹤」周邊活動,誠邀公眾尋找饒公墨寶並打卡,上載饒學研究基金Facebook專頁並在「港嘜港墨:饒公墨寶尋蹤」帖文上留言,並標註「#桑梓嶺南饒宗頤在大灣區」。參加者可在地圖尋找饒公足跡,例如香港中央圖書館、心經簡林、香港公園、香港歷史博物館等,得獎者可獲精美獎品。
基金在4月更會開設饒荷親子和成人班,免費供大家從文化活動認識饒公,5月則邀請中學生到澳門饒宗頤學藝館交流,實地考察,為參加「饒宗頤的故事」學生比賽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