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考慮

守衞國土,以至以攻為守,都是打出去。中國不侵略別國,便沒有不對稱戰爭的機會。空防失敗,別國進侵,中國能選擇的還只能是烏克蘭戰場的例子,人民戰、游擊戰會是戰敗後的反應而已。

近幾十年的戰爭帶來不少新的概念。

伊斯蘭教地方武裝的發展與其戰爭的方法,打破了二戰前後歐美大規模現代戰爭的形態,反而接近於中國的游擊戰。但武器當然不再是古老的土製槍炮,而是效率高、殺傷力大的小型現代武器的改良發展。戰術業無時無地不在的小組突擊,把戰場伸展至社會經濟每一角落。蘇聯敗於塔利班,美軍打不掉塔利班,以及伊斯蘭教地方武裝的冒起,打垮正規的政府軍,都在證明不對稱戰爭可戰勝唯武裝論的現代化武裝部隊。

當然,在烏克蘭戰場,在加沙,現代化的重武裝可以摧毀一切抵抗者,但都不能把對手消滅。烏克蘭的攻防戰結果是雙方都在大消耗,不單止是戰場上的資源人力,更是整個社會的有形與無形資源,包括軍隊士氣、政府的政治本錢、人民的支持。烏克蘭戰爭與歷次阿富汗戰爭的不同,在於前者為兩大國的比拼,後者為人民戰,不對稱的力量便產生出不對稱的戰術、戰略。加沙的哈馬斯同屬一例,是靠人命把現代侵略軍消耗死,不是戰場與武器的競爭結果。

若中國遇戰爭,用烏克蘭戰場上雙方的方法可以防禦國土嗎?前提是不用核武,雙方都有顧慮。從人民生命着眼,中國不可能讓外國侵略,把戰爭破壞集中於本國土地上,而應一開始便將之拒於國門以外,一如北韓的威嚇,近於先發制人,但至少把戰火蔓延至對方的陣地。中國不是伊斯蘭教的地方武裝,也因烏東地區的傷亡破壞太大,中國不可能容許侵略、容許戰火在國土上拖延下去。因此,中國作戰,再不應是抗戰模式,引敵深入,而是像北韓那種全力發展空中防衞力量,導彈、無人機,以至遠程戰機、潛艇,要打仗便要以攻為守,空中的攻防戰是核戰以外的主戰場。

故此,守衞國土,以至以攻為守,都是打出去。中國不侵略別國,便沒有不對稱戰爭的機會。空防失敗,別國進侵,中國能選擇的還只能是烏克蘭戰場的例子,人民戰、游擊戰會是戰敗後的反應而已。打出去,中國要着重的是空軍、海軍力量,卻並不是美國方式的唯武器論,而是電子戰加無人飛機、無人艇、潛航器與導彈的相對低成本高效益的改良武器。用數量來發揮低成本的優勢,減少消耗,也為衝破對手的防衞網,且把戰場遠離本國,潛入敵國,形成對等的傷害。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