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情濃

在開平走馬看花,感受到的不單是城鄉的轉變,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余氏一族的鄉梓情濃,以祠堂展現對血緣宗法文化的守護,以教育延續家族的家風教養,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為家國培養一代一代英才,胸襟情懷,由衷致敬。

去年12月,獲學校贊助團體余風采五堂會邀請,參加開平荻海風采堂榮獲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揭牌儀式,一睹僑鄉開平近年發展,感受余氏鄉梓在團結宗親、保護文物、興學育才,以及敬老扶幼等方面多年來所作出的貢獻。

風采五堂會

風采五堂會乃余氏於1963年於香港成立的宗親組織,其宗旨在敦睦鄉梓,扶掖宗族子弟,堂號取名風采乃在紀念其先祖余靖的高尚情操。查余靖乃北宋名臣,因諫救范仲淹被貶而著名,與范仲淹、歐陽修、尹洙並稱「宋四賢」,又與歐陽修、王素、蔡襄被稱為「四諫」,以耿介直諫著稱。宋仁宗曾御筆親題「風采第一,廣南定亂,經略無雙。」譽之,蔡襄亦賦詩「總有謀猷裨帝佑,更教風采動朝端」以誌其貢獻,余氏後人就以風采堂為家族堂號。現余風采堂遍布嶺南、港澳及世界各地,積極凝聚宗親,推動公益及教育事業。服務學校於2002年創立,其中得力於香港余風采五堂會贊助開辦費,並以余靖名號「風采」作為校名。

是次適逢開平荻海風采堂於2019年榮獲全國重點文物保謢單位舉行揭牌儀式,又是風采堂祠牆、長堤等文物修繕工程啟動禮,為隆重其事,海內外余氏宗親代表於疫情3年後共聚開平,同慶宗族盛事,能參與其中,見證僑胞鄉土情懷,榮幸之餘,更是一趟長見識之旅。

慶典氣氛熱鬧,在鄉梓熱忱熱誠的薫染下,微冷的冬日顯得格外溫暖。致辭中香港余氏宗親會余健倫主席提到風采堂建設的源起,乃族人為了念記先祖余靖於清朝始集資所建。無論初建及不同階段的修葺,余氏族人百年來傾注人力物力,投入心力,守住家族傳統、國家文化,令人敬佩。據了解現時的風采堂,不單是一座家祠,更是省巿政府的廉政教育基地,通過余靖的生平事蹟及從政理念,以期各公務人員能見賢思齊,樹立清廉之風,也藉以垂範後人,推動崇廉尚潔的社会風氣。一姓一祠,代代相傳,功在千秋,殊不簡單。

嶺南庭院 祠校合一

典禮後抓緊時間參訪,發現風采堂的建築糅合中西文化,滿有特色,其整體格局是傳統三進六院的嶺南庭院式設計。細心觀察,祠內有大量的石雕、木雕、灰雕,彩繪、彫塑等,造工精巧,頂層設計更有歐洲古堡建築影子,其他如羅馬式圓條等,盡見西方藝術元素,可想得見在漫長的歲月中,僑胞回歸故里,帶回的不單是落葉歸根的赤子之心,更成就了文化共融,建築藝術所呈現的,興許是其中一個面向罷了。

風采堂另一特點是祠校合一,中間為家祠,東西兩翼為學校,現為開平風采中學,辦校已逾80多年。家祠中央為余靖坐像,但見造像清癯儒雅,一代名臣,氣節風骨,不言而喻。余氏一族崇文重教,扶掖子弟,發揚宗族文化,延續祠校合一傳統,現世當下,堅守持續,功在日常,實在難得,其貫徹、堅毅精神,叫人感佩。

及後,有機會實地考察開平碉樓,見識歷史上鄉民為防澇防匪,以民間智慧造就的特色建築;遊覽赤坎古鎮,體味因赤土高地而得名的百年古鎮的韻味風情;參觀了塘口糧倉,驚歎改建意念的巧妙,以往為果腹維生而建的稻、黍、麥、菽糧倉,搖身一變為形格的書店,提供精神食糧,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由物質到精神,一座糧倉,見證時代的進步。

在開平走馬看花,感受到的不單是城鄉的轉變,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余氏一族的鄉梓情濃,以祠堂展現對血緣宗法文化的守護,以教育延續家族的家風教養,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為家、國培養一代一代英才,胸襟情懷,由衷致敬。

歸途反思,姓氏源流、藉貫族譜,皆是學習傳統宗族文化的上佳材料;落葉歸根、鄉土情懷,一次尋根之旅,亦不失為培養家國情懷的切身體驗。國情教育,從自身一家一姓出發,親切易行,家庭學校,均值得思考!

陳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