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與大家探討西洋畫中畫(〈西洋畫中畫 哲思層疊層〉),主要分析鼎鼎大名、委拉斯開茲(Velazquez)繪畫的《宮娥》(圖1)畫中景象與引發的思考。探討幾個主要問題,包括
- 什麼是實?什麼是虛?畫中畫(如《阿拉克妮與雅典娜》和《潘與阿波羅》)是虛?而畫中人物是實?抑或所有在畫中出現的皆虛,只有畫外的觀眾是實?
- 誰是觀眾?誰是被觀看的人?是國王與王后站在屋外觀看着屋子裏的人?還是屋子裏的人,看着外面的國王與王后?是觀眾在看畫中人嗎?但同時畫中人也在看着畫外的觀眾呢!
- 誰是真正的主角,決定畫中一切的人?是畫家,還是國王?
不光是400年前西方社會,在中國,就是身為皇帝,也可能有相類的迷思。
乾隆皇帝 是一是二?
現時在香港故宮博物館2號館展出的畫作《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圖》(圖2),就透露了皇帝一些自我思辯。
清朝皇帝畫像一般分兩種,一種叫「朝服圖」,穿着正裝朝服,正面朝向觀眾,有嚴密的規格,主要留給後世子孫上供用。
另一種叫「行樂圖」,就像現今的便裝生活照,紀錄皇帝日常生活各個方面。《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圖》是一幅行樂圖。
在《是一是二圖》中,乾隆年約40餘歲,自郎世寧後,清宮畫像尤其是乾隆肖像,多受西方肖像畫影響,面部刻畫細緻傳神,其餘畫面多保留中國畫法傳統。乾隆坐在羅漢床上,面部表情睿智自信。一身漢人裝扮,頭束蓮花造型,外罩紗帽。身後一幅江山橫屏上,掛着一幅同樣漢人裝扮,容顏一致的乾隆肖像。房間周圍擺設着各類古物珍玩,有商代青銅器、玉器、元代瓷器等,映襯出乾隆皇帝儒雅的生活情趣,跟他對傳統器具的賞識與重視。
古今中外 唯此構思
這幅畫非常有意思。首先以畫中畫形式表現皇帝的肖像,不獨在中國,乾隆是第一人也是至今唯一一人,在西洋畫中也未曾見,可說絕對獨特。
此畫的哲學思考與靈魂拷問,跟《宮娥》中畫家的問題有點相似。
此畫繪於《宮娥》50多年後,但因《宮娥》此畫長處深宮,就是在歐洲,當時也少為人知,不要說萬里之外的中國了,故乾隆此畫應沒有參考過西班牙的《宮娥》,反而是乾隆命宮廷畫師模仿宋人《二我圖》(圖4)而作。
據傳乾隆非常欣賞《二我圖》畫中有畫,人與肖像並列的巧思,命丁觀鵬等幾位宮廷畫家前後共創作了5幅類似的《二我圖》,將宋人圖中的文士換成自己的頭像。最早一幅約繪於乾隆初年,最後一幅乾隆四十五年。跨越40多年的作品,幾乎擁有一樣的內容和形式,一樣的題詩,只在乾隆的樣貌和畫中擺設部分有些許差別。
儒可墨可 治國方略
以乾隆熱愛寫詩,一生3萬多4萬首詩的紀錄,平均一天多首的習慣,40多年不變的題詩,該對此詩十分鍾愛,得看看此詩有何學問。
詩云「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
乾隆篤信藏傳佛教,「不即不離」即為佛家語,出自《圓覺經》「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儒可墨可」應指儒家和墨家學說,畫中兩個乾隆,是否一個代表儒家,一個代表墨家?學者巫鴻認為這是統治者乾隆,表達自己的治國方略,既行儒家之道,也行墨家之術,兩者並行,全無衝突,似二而實一。他同時以兩種「變裝」(漢人)形象,表現自己兩種不同的政治方針。
「何慮何思」出自《周易·系辭》「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四句詩已包含儒墨釋道四家,簡單明瞭,清晰道出自己的執政方向,乾隆肯定對自己這首詩非常滿意與自豪,故此沿用多年?
是一是二? 還有是三?
乾隆在五幅《是一是二圖》其中一幅,題詩後落款「那羅延窟」。此款大有玄機。
「那羅延」(Narayana)為一個長有3張面孔的佛教神祗,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之一 。《秘藏記》曰「那羅延天,三面,青黃色,右手持輪,乘迦樓羅鳥。」
有學者認為此落款暗指不只兩個乾隆。現實生活中的乾隆不時看着畫中的兩個自己,故有3個乾隆。
也有認為乾隆的治術還有第3種面相,即韓非子的法家思想。身為人君,須隱藏自己的真正喜怒愛惡,使臣子無法揣摩迎合,而努力為君效命,故乾隆不會在詩中畫中點明自己第三種思想面相,云云。
一個落款,引發不同演繹。
滿君漢服 文士變裝
此外,有趣的是,乾隆在《是一是二圖》中漢人著裝(圖5)。
史料記載,金人衰亡與其漢化有關,讓皇太極(清太宗,1627-1643在位)心生警惕,強調維護滿洲「國語騎射」的文化傳統,包括滿洲語言文字、衣冠制度及尚武精神3方面。並明令子孫,任何情況下,皆不得違棄滿人傳統。
圖像史料也證實,清初四帝在各種正式場合,包括朝儀、慶典、祭祀及巡行等活動中,都穿着朝服。平日家居各種活動,穿着滿洲便服。
因此乾隆皇帝在現實中應不會作漢人打扮。就是不上朝,在宮中私下活動行樂,也不會穿漢服。《是一是二圖》出現穿漢服的乾隆,是皇帝在暗示,「儒可墨可」其實是為了滿足、穩定漢人大多數,取得漢人的認可與認同,而做出的外在形態?
又,會否大家想多了?宋人《二我圖》圖中人漢服文士裝扮,乾隆只是「照搬」,直接換了自己頭像就算?
接下來,如果沿哲學思考,作出跟委拉斯開茲繪畫的《宮娥》(圖2)類似的的靈魂拷問,穿着滿服的真人乾隆,面對着畫中兩個漢服的自己,會有什麼想法?
他會問究竟「我是誰」?那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嗎?
- 是畫外穿滿服的我,還是畫中漢服的其中一個我?
- 抑或是畫中兩人皆是我?
- 會否畫中人與畫外人三者皆是?
- 我什麼時候是哪一個呢?
- 畫外的我又如何看待,批判畫中的兩個我?
- 站在真實世界中的一眾文士,對畫中乾隆這兩個文士,又會有什麼看法?
乾隆的答案,會是什麼?
漢人文士?滿族皇帝!
乾隆一生崇尚漢人文士生活,差不多天天寫詩,勤練書法,熱愛品茶,鍾情古畫,據傳每天都會花一個多小時賞玩古物。他出名是「蓋章狂魔」,看到喜歡的書畫就蓋幾個章,題幾句詩在上,把本來留白的地方密密麻麻的堆滿黑豆與黑芝麻。
他有否希望自己可以當一個真正的漢人文士,成為一個大詩人、大書法家、大畫家呢?
筆者本人認為,皇帝可能崇尚這些文才,也自覺有點文彩;但清醒理智的皇帝,只會在畫中扮演文人,過過癮。現實中,還是做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一人獨大、坐擁江山的天子,最舒心、最穩當。他的首要身份,是皇帝、是統治者。
看看他指示畫家在畫中加插的物件,即可窺一二。每一件都可在故宮中找到有根有據的實物,都應該有其含意,要呈現皇帝某方面的形象與關注點。
最主要兩件器物,該是後排左右兩方几案上擺設的,明宣德青花梵文出戟蓋罐(圖右)與新莽嘉量青銅標準量器(圖左)。
西漢末年,王莽復古改制,製作了一批度量衡標準器,其中以「新莽嘉量」(圖6)最為著名。乾隆九年(1744年),清廷參照新莽嘉量設計,製作出三圓一方4件乾隆嘉量,作為清廷權力和法度的象徵,陳設於今天故宮內乾清宮和太和殿前亭屋中。故此「新莽嘉量」被突顯在圖左,應有其重要政治意涵。
而圖右對稱方几上,擺放着明宣德青花梵文出戟蓋罐(圖7),為藏傳佛教道場法器。乾隆是要暗示,大清多元一體,尊崇不同文化宗教的大一統方針,與融合蒙藏人民的策略?
加上後面佔主角位置的屏風上,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更清楚表明皇帝胸中丘壑,最終心繫江山。
所以,誰是真正的主角,決定一切的人?
當然是皇帝!畫師也只是受命而繪。畫內物品畫法全由皇帝決定。畫外當然也什麼都是人君做主。
所以,什麼是實?什麼是虛?
毋庸置疑,漢裝文人肯定是虛,只是變裝玩意,扮一下心中傾慕的文人,在畫中過過心癮。滿服皇帝肯定是實。現實中的皇帝,其實最享受的是坐江山!
大家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