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愛歷史和文學,更喜愛這兩門學問的載體──文字。因是之故,對於上有文字的古物,就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及親近感。這些文字,既記載了那個時代的知識,也呈現出當時的精神面貌,它們猶如一扇神奇的窗戶,開啟了我們探究古代世界的美妙空間。
這本該是欣賞/收藏古物最為重要的心態。
本文將介紹2件約100年前的日本舊物,二者身上都備有文字,其中蘊含的風土人情和歷史背景,令人聯想翩翩,意味深長。
附有發票的大正銀壺
首先是這個日本大正十四年的棗形銀壺,其造型古雅,樸拙溫潤,整體和諧雅致。除了精湛工藝外,其最為特別之處是附有當年購買時的一張收據。
這張收據已有些殘破,但狀態完好,且文字清晰。寫的是什麽呢?首先這是一張「領取證」,註明了當年此壺的價錢是五十圓,時間是「大正十四年的十二月十八日」。店鋪地址則位於「金澤市下令町三十九番地」,工匠的名字是「山川孝次」,而電話是「九一三番」。然後在原裝小木箱上,寫有「大正十四年十二月 六十六翁 山川製」。
透過這些文字,我們能夠知道什麽呢?
首先就是大正這個年號,是繼承了明治,而領先於昭和。大正天皇在位時期相當短,在這個銀壺面世後1年(大正十五年)已然駕崩,然後就是昭和天皇繼位。
那大正十四年(即西元1925年)世界上有何大事發生呢?其中包括了孫中山逝世(3月),省港大罷工(6月);國民黨元老廖仲愷被刺身亡(8月);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10月)。而在這一年出世的人,包括了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美國司法部長小甘迺迪,還有一位我們香港人熟悉的利孝和夫人。
然後就是工匠。這位名叫山川孝次(1828-1882)的銀壺匠人,在日本近代金工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加賀鑲嵌技藝的代表人物,負責皇室宮內省御用器的監督責任,獲獎無數,包括獲得萬國博覽會銅器受賞(明治九年),並第一回內國勸業博覽會鳳紋賞牌(明治十年)。
那為什麽這個銀壺在1928年面世呢?山川孝次不是在1882年就已經去世了嗎?原來日本工匠重視代代傳承,其工坊一般以始創者的名字命名。例如明治時期的金工巨匠秦藏六,他的兒子的作品則稱「藏六二世」,孫子則稱「藏六三世」,如此類推。
而這個銀壺,就是山川孝次之子的作品,他出生於1860年,做此銀壺是1928年,兩年後就去世。然後是他的兒子繼承,後於昭和十三年病逝(1938年),這個銀壺手工藝家族無後,就此結束。
日本工匠相當重視傳承,那為何在1938年就此結束呢?估計與戰爭有關,因為1938年正是日本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手工藝作坊受到嚴重衝擊,許多因此關閉。
這張領取證(發票)居然可以保留100年之久,很可能説明了2點。一是日本民族向來重視物件傳承,二是這個銀壺的價錢不菲,所以特意將發票好好保留。
我查了一些資料,兩者都有可能,且以後者為重。那是因為在1928年,一個大學生公務員的月薪是70圓,而這個銀壺價值50圓,等於七成的月薪。這筆錢在當時肯定不是小數目,故此物主珍而重之,將此收據好好收藏。
日本美學之父柳宗悅的詩意經歷
如上資料,也令我想起日本民藝美學之父柳宗悅在《收藏物語》這本書中,記載了一段有趣往事。
在同一年的(大正十四年)某個秋天傍晚,柳宗悅路經江州(現在的滋賀縣)時,在一間瓷器店的不顯眼處,看到了一個他視為寶物的信樂茶壺,然後用3圓錢買下此壺。
在文章中,他如此形容此壺:
「這只中型茶壺高一尺多,壺頸處潑了漆一樣的黑釉。而這潑釉方法之精湛純熟,與紋樣之清新雅致,著實令人稱奇。它是直線與波浪相間,形色均十分清麗,整體相當完美。我從沒見過這般精彩的潑釉壺。這種潑釉手法大約是我至今所見最妙不可言的了。」
根據文中描述,此潑釉壺的價錢並不貴,甚至是物超所值。柳宗悅推測其乃江戶中期的物品,技藝非凡,「中國少見朝鮮全無」,可說是成熟於日本的技藝。
以上是這張收據所呈現出來的歷史面貌,既有一點考證之趣,也令人聯想翩翩,頗有神遊物外,洗滌心靈之感。
誕生於日本侵華前夕的南部鐵壺
説起二次大戰,這個富士山形的南部鐵壺就是重要的無聲見證。(日本鐵壺分為南部鐵壺和京都鐵壺,前者古樸不加修飾,是尋常家庭的日用品,後者工藝精緻,常鐫刻漢詩詞及繪畫,供殷實家庭或貴族使用。兩者最大分別是前者蓋子多為鐵製,後者則為銅蓋)。
這個鐵壺上的文字很有意義。寫的什麽呢?是「陸軍特別大演習紀念」,時間是「昭和三年」,即1928年。這時昭和天皇才即位3年,但日本的主戰派已經密謀發動侵華戰爭,在中國東北策劃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東北軍閥張作霖(張學良之父),3年後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正式侵華。
就在1928年,昭和天皇第一次出席日本陸軍的大演習,而這個鐵壺,就是為了紀念該次陸軍大演習所特別鑄造的紀念品。
直到今天,已經快100年了。
這個鏽跡斑斑的鐵壺,也見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和硝煙。
餘音裊裊
相比起南部鐵壺,日本的京都鐵壺更是韻味深長,匠心獨運。每一把鐵壺的背後都是江戶時期到昭和初期那一段大師輩出,波瀾壯闊的工藝史,也蘊含着與中國傳統文化那千絲萬縷的關係,很值得深入探討。
對於這段歷史,鳳凰衛視的《文化大觀園》多年前曾訪問日本著名鐵壺收藏家及研究者竹中勝治先生。我多年前曾與竹中先生有過一面之緣,從他身上很能感受到傳統日本人的虔敬之心,神態和主流中國古董商很是不同。
日本鐵壺是小衆收藏,但趣味盎然,背後折射出日本傳統中獨特的工匠精神。有機會的話再述之以文,與有緣者探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