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六七暴動 鑑往識來

60至70年代全球正值反殖浪潮,港英過去行之尚可的「華洋分治,以華制華」策略已不足以應對世局,六七暴亂付出難以彌償的大量傷亡代價,也成為香港社會轉型的契機。

1967年的香港暴動,是香港社會發展進程的傷痛印記。當年的社會矛盾與政治危機,非一日之寒。早於1956年,雙十暴動,親國民黨人藉口徙置區人員拆除雙十旗徽而起哄,黑社會及亂民加入鬧事。暴亂從李鄭屋邨蔓延至九龍及荃灣,其中國民黨分子襲擊的主要目標是親共產黨的活動地區、工廠與機構。

暴徒亦乘機搶劫店舖,勒索市民財產。在深水埗的動亂,其中焚毀的一輛汽車,車內瑞士領事的妻子被活活燒死。軍警出動,鎮壓暴亂,前後三天,騷亂平息。事件導致400多人受傷,59人死亡,其中44人在軍警的行動中被擊斃,15人被暴徒所殺。趁火打劫的不少,拘捕6000人,隨後審判的其中4人被判謀殺罪遭處決。

社會矛盾嚴重 加稅引爆民怨

英國議會的短暫討論及港督的報告提及,動亂的矛盾固然是國民黨分子直指共產黨分子,也起因於底層市民赤貧所導致的厭倦與絕望情緒。1966年3月,交通諮詢委員會通過天星小輪申請加價,頭等由2毫加至2毫5仙(二等收費維持1毫不變),至政府4月1日宣布加徵多項稅費,民怨積累至臨界線。先是蘇守忠絕食抗議,市民支持。兩日後演成九龍暴動,警察鎮壓,政府宣布宵禁戒嚴,前後4天才解除宵禁。這趟不涉政治,既非華洋糾紛,也不是國共衝突,星星之火,居然成了大規模動亂,說明社會內部嚴重矛盾問題,未得到足夠關注與處理。

同年5月,內地文化大革命爆發,狂熱的政治熱潮,波及港澳。先是澳門「一二·三事件」,市民衝擊澳督府、警察廳,軍警開搶射擊,前後共8死,200多人傷。廣東省政府支持澳門市民的抗爭,迫使澳葡政府屈服,向受害者認罪賠償,澳葡政府管治意志與威信盡失,而國民黨在澳門的勢力亦被瓦解,共產黨成為澳門幕後的政治力量。事件對香港共產黨人是莫大鼓舞。

大規模騷亂 打擊市民信心

1967年5月,新蒲崗人造花工廠勞資糾紛,引發警民衝突,之後發展成連場騷亂。這趟由親共產黨人領導的動亂,矛頭直指殖民政府,民族主義情緒高揚,港督府門前天天有高喊口號的群眾聚集,騷亂不止。筆者少時居於與新蒲崗一街之隔的東頭邨,見防暴隊列陣而過,催淚彈烟霧刺眼攻鼻,車道多的是書有「同胞勿近」的「土製菠蘿」,氣氛緊張驚慄。

六七暴動中,被拘捕、檢控者達1936人,51人死亡(其中10名警察),800多人受傷(其中超過200名是警察),涉及1167個炸彈。

1949年以來,內地逃港人數每年平均以十萬計,絕大多數居於山坡寮屋。社會發展滯後,教育尚待普及,救濟及保障缺少,公共設施貧乏,勞工工時長及無理對待,貪污嚴重…..即使沒有政治動員,只要時間足夠蓄積,偶發的導火線已可以燃爆抗爭與騷亂的能量。六七暴動由勞資糾紛引發,共產黨人將其演化為反英抗暴、街頭抗爭、港式文革。沙頭角邊境衝突,數百內地兵民衝入港境,機搶掃射警崗,5名警察死亡。

北京方面,中、英表面出現外交對抗,群眾及紅衛兵衝擊英國駐北京代辦處,《人民日報》及評論員發文支持香港的鬥爭,但中央並無意向提早收回香港。至於港澳工委及新華分社支持文革式鬥爭,促使動亂持續。6月中的炸彈襲擊,直至年底才結束。長時間及大範圍的騷亂,無辜市民傷亡,普羅市民生命受威脅,打擊市民對新中國及共產黨的信心與信任。

香港社會轉型的契機

相比澳葡政府,港英政府意志堅強,警方竭力打擊各區鬥委會、抓捕動亂分子。即使動亂未息,官民協力舉辦香港周、工展會,團結民心。之後,政府迅速恢復社會秩序,認真推動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包括青少年活動、教育、醫療、公共房屋等。六七暴亂成為港英治港模式的分水嶺。

當年的大環境是60至70年代全球正值反殖浪潮,港英過去行之尚可的「華洋分治,以華制華」策略已不足以應對世局,暴亂付出難以彌償的大量傷亡代價,也成為香港社會轉型的契機。建構身份認同的社會運動持續,1971年保釣運動,1974年「反貪污、捉葛柏」運動,以及成功爭取政府立法通過,中文與英文享有同等法律地位等,足以反映這時期香港獨特而活躍的社會發展趨勢。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