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如何發展? 甯漢豪:有三大挑戰 凌嘉勤:深圳灣可打造成黃金內灣 張炳良:香港要領先大灣區

灼見名家傳媒10月27日(周五)舉行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第二輪專題討論環節聚焦「香港發展新思路」,針對項目的挑戰、氣候變化的風險等,一眾嘉賓都有涉及。

灼見名家傳媒10月27日(周五)舉行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邀請了多位國際、港澳權威人士剖析錯綜複雜的時局,為香港尋找出路。第二輪專題討論環節聚焦「香港發展新思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顧問、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教授參與,由灼見名家傳媒社長及行政總裁文灼非先生主持。

港府新一份《施政報告》於周三已發布。甯漢豪表示,今次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土地發展,簡單地說可分為:一、更新未來10年熟地供應量為3300多公頃;二、成立融資委員會解決財政等困難。港府會發展長遠空間布局,估算由現在至2048年的土地供應量共有7000多公頃。她又認為,覓地能夠突破,不離前人努力。

北部都會區仍然是市場十分關注的政策。她表示,這是很大的發展引擎,港府即將出台有關的行動綱領。要發展3000公頃的土地,挑戰不容忽視,甯漢豪提及三大隱憂:

一、跨政策的發展。北部都會區涉及多個政策局,需要強大的領導機制;
二、產業的引入需要十分多元化,要有創新政策吸引產業落戶成長;以及
三、安置土地需要。現有人口,如棕地作業者佔達1000多公頃的土地,政府需要協助他們繼續營業。

至於舊樓重建與維修,她形容與民生息息相關,會密切跟進。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發言。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發言。

凌嘉勤教授則認為,北部都會區對香港而言有幾大意義:

一、徹底改變重南輕北的發展格局;
二、確立深港雙城關係;
三、這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
四、北部都會區全面全速發展,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以及
五、反映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

他認為,新田科技城將能吸引創科人才和產業落腳,又建議將深圳灣變成「黃金內灣」。至於2023年《施政報告》預告新一波的大規模都市更新,他形容這是時代機遇,不容有失。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教授發言。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教授發言。

張炳良教授表示,新都會區突顯了港深合作的關係和香港的戰略地位。他比較關注北部都會區的落實能力,提出大型發展項目需要資源和人力參與,固此發展前景便很重要。

談及香港的角色,他表示,舊時代慢慢過去,中國如何自處很重要,香港也不可以再吃內地改革開放紅利。「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是值得我們思考。他以「LTM」來形容香港需要做什麼:一、香港位處(Location)南中國和大灣區之內,不能做其他城市的被動跟隨者,而要領先大灣區;二、人才(Talent)是發展的要素,不但要搶人才,人才要多元化;三、市場(Market)要充分發揮作用,這都必須重視。

關於土地開發,爭拗點向來都是:有一派人認為,經濟不好,就別花費公帑去做這麼多事了;但另一派卻唱好發展。好像之前關於交椅州討論,就有支持者說,正是因為經濟不好,要做地去刺激經濟,否則待到經濟有起色,要起飛,再來發展土地就又來不及了,香港又會走回等發展、追落後的老路了。

甯漢豪表示,非常認同張教授關於市場與人才三個不變要素。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各種融資渠道,市民也可透過購買債券,參與發展,所以我們不是單單坐等政府派錢開工,相信下一輪會議應該會公布有關發展的資金來源及分布。

「現在,我們要重新思考過去人們說的『官商勾結』。只要配合政府規劃,一切在陽光下進行,何來『官商勾結』?我們甚至乎可以更大膽,發展商不止於做商業及住宅發展,他們還可以提出做私營安老院,為何不可以呢?為什麼一定要等政府收地再判出去給其他人做呢?」甯局長認為,對於社會上固有的觀念,政府仍需要做許多功夫去解說,去讓公眾人士理解。

她又表示,一切都不能等,將來經濟再次起飛時,機會就過去了。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顧問、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發言。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顧問、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發言。

與會者、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提問,新田科技城「侵入」濕地是否影響生態文明建設,又應如何管理水浸風險?凌嘉勤回應指,新田科技城計劃一出台,就已經知道該處有濕地,如果繞道濕地進行發展,該科技園區肯定支離破碎。對此的解決辦法是,政府要採用生態政策去發展,兩者之間應取得平衡。

凌局長最近應邀參與美麗中國深圳典範城市專家諮詢委員會,他說很榮幸能代表香港去參與,「港深交界有兩界點:深圳及深圳灣水質,可在發展過程中將水質加以改善,比如邊發展邊保育,保育可跨域由河口至米埔至尖鼻嘴至更遠。」至於水浸,是氣候變化的焦點,可透過許多技術去處理,不能因為害怕水位升高就不去發展,當然不,至於發展布局及策略,應該會在明年政策書發表。

甯漢豪也認為,北部都會區規劃沒有和國家生態保育政策有牴觸。發展不會「一換一」,會研究包括氣候變化等各種影響,改善老舊區域防洪時也會充分考慮。張炳良則認為,「發展」的概念不單是營造基建、房屋,更重要的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我們擴大視野,我們的選項會更加多。」

灼見名家傳媒董事會主席潘燊昌博士(右一)、社長及行政總裁文灼非(左一)向演講嘉賓頒發紀念狀。
灼見名家傳媒董事會主席潘燊昌博士(右一)、社長及行政總裁文灼非(左一)向演講嘉賓頒發紀念狀。

閱覽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系列報道及演講嘉賓專訪: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tag/九周年論壇/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