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Jan 22 2025 22:37:2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盧永強:什麼是設計?那是一種孤獨的幸福

朋友說設計是人生馬拉松,一直往前跑到終結。我卻認為設計是一個沒有固定賽道、無邊無界的修煉場。

我的性格比較孤獨,小時候只喜歡繪畫和胡思亂想。天生有一個不合比例的大頭,永遠看似搖搖欲墜,我也真的經常跌跌撞撞,弄得一身瘀傷。我在六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小,任性、主觀、自我、不苟言笑,總是得罪人多,稱呼人少,人際關係甚差,甚至有點討人厭。

童年

我害怕人多,享受孤獨,懂事起已經沉迷日本特攝片,最愛《鐵甲人》和《伊斯巴》。我有空就會拿起紙筆亂畫,在塗鴉中建構我的宇宙。這個宇宙裏擁有無限可能,鄭少秋可以變成咸蛋超人,王小虎可以決戰巴魯坦星人,完全天馬行空、自由奔放。

繪畫之外,我最大的興趣就是看漫畫,更看得比誰都認真。漫畫在我的生活是無處不在的,哥哥看漫畫、鄰居看漫畫,樓下理髮店更有無數漫畫供應,每天下課後最愛在那裏流連。

我喜歡的漫畫有很多,特別有感情的是《兒童樂園》、《老夫子》 和《小流氓》,我童年的腦袋是集和平友愛、耐人尋味和血腥暴力於一身。

家住黃大仙下村,典型的舊式徙置區,環境擁擠,衛生環境惡劣,廁所和浴室都是共用,沒有什麼私隱可言。

街坊來自五湖四海,差不多每家每戶都有本難念的經;我樓層的鄰居,除了一般平民百姓外,有國民黨老兵、有破落大戶、有知識分子,也有不少黑社會人士。

有時候我在牆壁塗鴉,黑道街坊見我畫得不錯,便向我吹噓身上的紋身,熟絡了,更向我解釋圖案背後的意義,可信程度有多高就不知道了。記憶中燕子是屬於某數字社團,觀音紋身除了希望神靈保佑外,還寄望在廝殺時,仇家不敢向神明下手云云。當年少不更事,還把這些圖案畫在不同的課本上,每科代表一個社團,情況就像今天所做的Corporate Identity Manual般仔細。用圖像記錄故事,應該從那時候開始。

居於獅子山下,從早到晚都是震耳欲聾的飛機聲,加上老爸養的八隻畫眉、相思,聽得多了,練就一身選擇性接聽的本領。老爸年輕時行船,半生縱橫四海,上岸後在啟德機場工作,一雙手養活了一家八口。50、60年代生活艱苦,家裏的傢俬和很多生活用品都是他親手製造,雖然有點粗糙,但是滿載老爸的心思和感情。有時會想,我可能遺存了一點點他的手藝。

街上的風光

家裏還有一些航空公司的廢棄物資,刻在小湯匙上的泛美航空(Pan Am)字樣,相信這是我記憶中最早接觸的商標;國泰航空,更是童年最強的家居品牌。

小學時覺得生病是福,因為可以從家裏徒步往啟德機場看福利醫生,那3公里多的路,是我8歲前所能到達的最遠距離。在黃大仙困得久了,往機場途中所見的一景一物都感到特別有趣。那時候想得最多的,是為什麼交通燈的公仔是男不是女?郵筒為什麼一定要塗上紅色?一小時的路程就有一小時的奇思怪想,過程其樂無窮。想得多了,上課時會喜歡問老師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例如為什麼錄音機的啟動掣一定是向右呢?為什麼美術科評分時一定要用英文大草呢?小草不能嗎?中文更是我的最大謎團,為什麼它能上下左右閱讀,而英文不能呢?我的頭那麼大,可能就是想得太多幼稚問題。

再大一點,就喜歡一個人往街跑,最常去的,是啟德遊樂場、九龍城寨和黃大仙廟一帶。城寨是一個迷離世界,圍繞城寨的店舖,九成都是牙醫,往裏面走,就會發現它的千奇百怪。道友、妓女、賭檔,混雜無數老鼠和食物工場,在那一片黑暗和破落的環境中,彌漫着一陣陣的犯罪氣息。一個少年在裏面亂闖,體驗生活深層亂中有序的狀況,Chaotic Order大概就是這樣了。

玩得心野,無心向學,轉校是家常便飯。由於我比別人早入學的關係,怎樣留班都沒有羞恥之心。我在整個中學年代都活得無知輕狂,沒有一個認識的人像我這般的,5年中學課程轉了4間學校,共花了7年時間才畢業。

我從初中開始便寫畫投稿和參加繪畫比賽,希望將來能投入到漫畫世界。那時候的報紙還有漫畫地盤,我的作品也不時被刊登,可惜大部分都沒有好好保存。此外,我也曾獲得很多公開獎項,印象最深的,是去TVB參加《歡樂今宵》的《新科狀元榜》繪畫比賽,現場直播下得到第二名,由盧大衛頒獎給盧大衛。

每天不停地畫,我在孤獨的世界中漸漸認識自己,我喜歡美術、喜歡創作,漸漸覺得漫畫未能滿足心裏那份不明的納悶,我對創作好奇,很想追求漫畫以外的世界。

1986年夏天,考畢會考,當大家都在想如何消磨這個鬱悶暑假的時候,我竟意外地獲得一份在國泰航空公司平面設計部的工作(Summer Intern)。

什麼是設計?

當時只是一知半解,而我的皮毛設計知識,都是來自兩本書:畢子融、黃炎鈐、鄭偉宗編著的《草圖與正稿》和王無邪的The Principles of Two-Dimensional Design-77。真實的設計世界是怎樣的?心裏十分期待。

辦公室在中環的太古大廈(Swire House),即是今日的歷山大廈。大廈裏是典型的英式格調,穿梭國泰樓層的茶水工,一律穿着整齊的白色唐裝制服,畫面就像電影場景。我的上司,是設計部的Chief Designer Simon Siu(蕭金山),他是我認識的第一位專業設計師。

我是暑期工,每天在公司裏只是做一些雜務和學習使用基本的設計工具,例如針筆和鴨咀筆等。設計師都很忙,我坐在旁邊,看着他們用純熟的技巧和精巧的創意,設計出一系列的海報、小冊子和包裝等。在一個中學生眼中,實在是一件很奇幻的事情。

我好像找到了一個模糊的目標。

那年是一個熱血的夏天,有《英雄本色》的夏天,是一個決定將來職業的夏天。

我是一個設計師。

這些年都是建構在「設計」這二字上。因為工作的關係,曾經和很多不同的行業和產品品牌合作,包括銀行、地產、酒店、電訊、汽車、航空、政黨、出版、時裝、音樂、紅酒、醬油,甚至是電池等,當中還有數不清的跟創作相關的人和事。設計師的生活,可能真的比普通人豐富一點。

我的設計是動詞,這些年我在它的光譜裏,扮演過很多不同的角色,如設計師、廣告人、美術指導、業務總監、品牌顧問、老師、編輯,甚至傳媒管理等,每個階段也趣味盎然、豐盛精彩。

朋友說設計是人生馬拉松,一直往前跑到終結。我卻認為設計是一個沒有固定賽道、無邊無界的修煉場。

人生需要記憶,設計需要記錄。

設計生活雖然精彩,我的成長路上還是帶着粗糙拙笨的痕跡。五十而知天命,活到一個年紀,想整理一下人生和作一個工作回顧。

本書所輯錄的,是我從1990至2021年間的設計記錄。在這些年間,社會改變、人物改變,經過一層又一層的歷練,我在思想、美學,甚至創作風格上也有很大的轉變,看事情也有深一層的角度。

年輕時,愛說青春無悔;年紀大了,希望活得精彩。

設計師的作品,除了是他們的創作記錄,也是他們的成長印記。看着那些曾經熟悉的圖像和文字,感覺是淡淡的、隱隱的,凝住了生命中那時那刻的美麗與哀愁。

“You don’t think your way to creative work. You work your way to creative thinking.”
──George Nelson 

這句說話應該總結了我的設計路。

新書簡介:

書名:設計是一種孤獨的幸福
作者:盧永強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作者簡介:

盧永強於美國候斯頓大學取得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並先後於BGX及陳幼堅設計公司任職美術總監,1999年加盟GREY Worldwide創立品牌設計部Wba。2006年加盟南華傳媒任職集團總經理;同年,創立LOMATTERS創作事務所。他曾獲多達百項本地及國際設計獎項,包括Communication Arts、紐約藝術節、美國ONE Show、澳洲Young Guns、日本Applied Typography、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及HKDA Awards等。

盧永強曾任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香港設計中心副主席及董事及多項與設計和文化相關的公職。他熱心設計教育工作,曾於多間本地及國際設計院校任教,並擔任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