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命令?還是一個選擇?

孩子漸長,他定有能力作出更多的決定,請讓他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暑假過後又回復正常上學的生活,每天喜見學生和家長都滿載笑容來說句「早晨」!同時亦愛在他們放學時說句「再見」,並與家長見見面,在操場隨時可交談。

就在開學不久,一位家長帶着一點難色向我走近。

孩子不再聽從父母?

她說:「校長,一開學就遇到困難了!」我即時回應:「是什麼,不用介意,直言吧!」

「孩子漸漸成長,已不聽我話了,叫他做家課,竟然不聽從!上年度都不是這樣,現在才小五就這樣,真煩!」媽媽苦惱地說。我心裏想:「啊!明白了!願聞其詳。」

我道:「好!我們傾吓,妳又分享一下如何叫他做家課吧!」

……

兩星期後,再與這位家長傾談,她道:「謝謝啊!大家的關係好了,亦有所改善!」

回想起當天,我們交流的重點其實都是環繞着一個方法。是命令?還是一個選擇?

給予孩子選擇的彈性

家長往往出現最大的問題就是向孩子提出「要求」,而不是給他們一個在可行範圍下的「選擇」機會。因此,當孩子漸漸成長時就總是感到被控制。當他們開始成長,變得思想獨立的時候,就更覺不被尊重。父母很可能都只是一番好意,期望在仍然可以提醒的範圍下提出指示與要求,但這卻忘記了孩子正在成長中的心理變化。

其實,父母可以嘗試提供一些選擇,然後在這些範圍下給予孩子彈性,由他來決定。例如孩子在平日晚上仍未有意入睡,父母除了說「入房睡覺」之外,亦可以提供一些選擇。「你現在入房睡覺?還是10分鐘後才入房睡覺呢?」在時間上不是最重要,因為孩子要是倦了,便會想睡!然而若並不倦,即使聽從即時入房也是睡不着的。倒不如,給他一個決定的機會,然後讓他為着自己的選擇而去履行承諾。

在安排這些選擇時,要留意的是,每個選擇都應該是父母能夠接受的。可是每當實際操作時,父母不一定能即時考慮兩個或以上的可行選擇,哪又怎辦?這可能一些說話用語或可行的選擇就要先準備好了。

讓孩子參與決策過程

在子女漸漸成長,父母一定期望他/她能獨立,所以也須準備「放手」,過去年幼時的一些指示,例如「6時去洗澡了」、「5時去練琴」,就要學會漸漸讓子女自行去安排。因此,當他們成長時,可以開始與他們商討,「今天你預計何時洗澡?」若子女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覆,當然好!但若那答覆是你不能接受的(例如子女回覆「晚上11時」),你就應先想好一些選擇及回應,讓子女明白你的用意。「太夜了,早一點好較好,因為晚飯前洗澡整晚就乾淨與舒適,你想6時?還是6時半?」在過程中,讓他們知悉你考量的原因,並讓他們能參與決策的過程。

話說回來,我與那位家長所傾談的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每當孩子回家後,家人第一句就是「快做家課」。這對孩子來說,冷冰冰的指令只是想孩子去服從。對他來說,他感受不到關心與尊重。

因此,我只是建議家長嘗試找個機會了解一下,他不想回家後立即做家課的原因。在明白了後,若兒子再即時做家課,可以轉個對話形式,例如:「休息一下,你決定5時開始做家課,還是5時半開始做?」讓孩子給你一個回覆,讓他感受到他是可以參與的。然後試給他機會,履行這個他決定的承諾。

孩子漸長,他定有能力作出更多的決定,請讓他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從來沒有機會學習選擇的孩子,在他成長後萬一要作出決擇,他們很可能就會缺乏思考承擔後果的重要性!

翁美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