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發現,在香港有不少學生讀古詩的時候,經常會讀錯字,這是由於時代變遷,很多漢字的讀音都變了。加上漢語利用四聲(平、上、去、入)區別一個漢字的语義,一般用來區別詞性。一字多義和一字多音,就更令人容易讀錯。事實上,古詩中有不少字的古音,與現在的讀音已經有所不同了。然而,古詩是有格律的,若然讀錯了這些字音,整首詩不僅喪失音律之美,而且詩的內涵也隨之改變。唯有按照詩歌的格律來吟詠,方能真切理解詩歌的情意。筆者欲以野人獻暴之誠,將自己讀詩時發現比較容易讀錯的地方與大家分享,也希望方家不吝賜教。
容易讀錯的常見字
(一)王昌齡《出塞》云:「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此處的「教」字不能讀去聲,即不能讀「教育」的「教」,而要讀平聲,讀成「交」,因為這裏的「教」並非教育之意,而是「使」、「讓」之意,故必須改讀。
(二)李白《將進酒》云:「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第一,「將進酒」的「將」不能讀作「張」,因為不是將要飲酒,而是請飲酒,故「將」應讀作「槍」。第二,此處「醒」字不能讀上聲,而要改讀平聲,讀成星,這樣才押韻。
(三)李白《蜀道難》云:「「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此處的「歎」不能讀去聲,即不能讀「炭」,而要讀平聲,即讀作「灘」,這樣才押韻。
(四)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三》云:「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此處的「論」要讀陽平聲,讀作「倫」,這樣才押韻。
(五)白居易《長恨歌》云:「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此處的「乘」不能讀「乘車」的「乘」,即不能讀「成」音,因為這裏的「乘」不是動詞,是名詞,故當讀作「盛」。
(六)顧況《宮詞五首•其二》云:「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此處「嬪」字香港人往往錯讀成「鬢」音,其實「嬪」應讀作「頻」,異讀作「奔」,而且只有這樣讀才符合平仄。
(七)岑參《逢入京使》云:「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這裏的「漫漫」不能讀成「慢慢」,要讀平聲,當讀作「蠻」。
(八)陳琳《水寒曲》云:「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這裏的「飲」字要讀「蔭」,因為這裏的「飲」是動詞中的使動用法,「飲馬」是讓馬飲水的意思。
(九)李商隱《無題》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此詩的「看」字不能讀成「漢」,而要讀陰平聲,苦寒切,讀作「刊」,只有這樣讀才押韻,並符合平仄格律。
作者簡介:
馮天樂,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國文學、語言及文化文學碩士(優異)、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文化研究院「燦爛的中國文明」專題作者、香港電台節目《講東講西》客席主持、《協進之聲》編委。馮博士曾主持香港電台節目《中國點點點:閱讀中國》、新城電台節目《大中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