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身中美夾縫的香港如何把握經濟機遇──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剛剛卸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的張仁良教授回望近年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總結國與國之間鬥爭或者互動不會停止,但民間可以發揮更多作用,尤其是香港的大學。他又希望,香港人可以做到真正的國際化,不只是表面工夫。

承接上文:〈做老師要高EQ、擁抱新科技──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3-2〉

本社獨家專訪剛剛卸任的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他從金融學者角度怎樣看香港的教育問題及如何改革、怎樣使香港教育氛圍更加國際化,以及香港有何良方走出中美夾縫中的經濟困局都有獨特見解,今期第三篇章是針對他的看法作出詳細介紹。

文:文灼非 張:張仁良

文:香港的生源是比較少的。小學少、中學少,現在大學的申請人數可能還會再跌。會不會趁這個機會,想想如何把國際化再做好一點?

張: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學生能夠到外地生活學習一段時間是最理想的。但這個理想是比較難的。很多本科生可能因為經濟上或家庭上的原因,無法有交流的機會。那麼要做到國際化,學校就可以多收一些非本地的學生,讓本地學生就算沒有機會出去,也能感受到國際化的體驗,可以有機會和那些非本地學生說英文或者普通話,這些才是真正的國際化。我自己覺得香港根本是一個國際的城市,也是一個開放的城市。在這個地方,國際化是每一間大學都應該發展的。

張仁良教授認為,大學透過多招收非本地生,可以讓擁有較少條件的本地生感受到國際化的體驗。
張仁良教授認為,大學透過多招收非本地生,可以讓擁有較少條件的本地生感受到國際化的體驗。

大學國際化 不能只做表面工夫

文:整個中美角力對高校的影響有多大?聽說學術交流受到了影響。內地生想出去進修和升學都受到限制,很多選擇從香港出境,可能會好一點,但似乎都沒有以前那麼順暢。

張:這是沒有辦法的。我想作為內地生的父母,他們給小朋友去美國讀書之前,都會再三考慮,因為我們見到很多美國的城市跟以前讀書或旅遊的情況都不一樣了,也有一些地區出現反華事件。對香港來說,內地的學生增加了,尤其是碩士課程,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申請個案的上升。我真的很希望文化的交流、學生的交流和老百姓的交流不要受這些因素影響。我知道這很難,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但我覺得一些正常的文化活動應該要更多一些。雖然政府的政治爭拗無法避免,還是希望老百姓可以做到自己互動。

文:這次中美的角力反而對香港高等教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生源多了很多。很多學生去不到外面,覺得香港是一個既安全,學術水平又很高的地方,反而變成了他們的首選。會不會是因為這樣,令到整個香港高等教育界吸引內地生的動力更大?

張:我們在國際化方面沒有停止發展,香港的大學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面就是國際化。以前很實際,大多數人看英、美等西方國家,因為我們很多同事都在英國、美國和西歐讀書,我自己也是。國際化除了英美、西歐或者是西方世界,其實還有很多空間,加上東歐國家、俄羅斯、非洲、南美才是真正的國際化。我希望香港人可以做到真正的國際化,不只是表面工夫。不做行不行?不行。很多學術水平要向英美看齊,排名才能靠前,但是多元文化是學生可以做到的。我們可以令校園裏有多元文化存在,令學生有一個真正國際化的文化氛圍。

張仁良教授指出,國際化是香港的大學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除了英美、西歐,其實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做。圖示張教授與國際生合照。(香港教育大學圖片)
張仁良教授指出,國際化是香港的大學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除了英美、西歐,其實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做。圖示張教授與國際生合照。(香港教育大學圖片)

學術民間交流 不應與政治掛鈎

文:香港現在是中美博弈的風口。以往我們跟美國關係非常好,似乎現在看到倒退的跡象,關係變得緊張。香港政府因為實行了《國安法》,有很多反對聲音。你是否覺得香港在全球的處境比較困難,包括地緣政治的格局。

張:地緣政治趨勢是持續不斷,但我覺得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都始料不及幾年後中美關係會發展至如斯境地。我作為一個在香港出生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既然已經開始,意味着形勢會繼續,短時間不會太大改變。所以我們要考慮在這個情況下,香港應該起到什麼作用,就是要盡力保持和發揮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橋樑作用。

國家與國家之間鬥爭或者互動是不會停止的,但是民間會有更多作用,尤其是香港八間大學。我們大部分同事在外國讀過書,有外國經驗,有外國朋友,有很多學術交流。其實不應該將這些文化、學術和民間的交流和一些地緣政治掛鈎,正常的學術交流活動應該要繼續,民間的外交應該要繼續,這是重要的。

香港要講好香港故事,這些民間活動應該繼續,不可以讓一些西方較有偏見的傳媒誤導大眾。現在上網看YouTube,對政府的批評也是繼續存在。作為一個香港市民,要多看一些,親身體驗一下,究竟香港是否有很大的變化。我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我覺得變化真的不大。

張仁良教授坦言,中美角力的形勢會繼續,港人需要明白到短時間不會太大改變。
張仁良教授坦言,中美角力的形勢會繼續,港人需要明白到短時間不會太大改變。

香港要聰明地把握人民幣商機

文:接下來我們談談怎樣看香港的經濟,或者看香港現在面對什麼困局。校長作為一位出色的經濟學家,這幾年把精力放在教育方面,但本行你也沒有忽略,還是很關心香港的發展。在這方面能否分享一下?

張: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境內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所以香港是大家公認、聯通內地與外國的城市,但怎樣發揮好香港的作用?我們有這麼龐大的14億人市場,怎樣才能把握商機?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對外作用當然是如何把資金引進來及走出去。對中國而言,以往香港扮演境外投資者的角色,是引資到內地投資,過去幾十年對內地經濟增長有很大貢獻。在吸引海外資金方面,香港上市也很成功,那麼怎樣可以讓在中國的企業走出去?

老實說,內地的管理文化和「一帶一路」,以至西歐國家的文化都有差異,香港中間人的角色是可以將這個差異縮小。

怎樣利用這個差異,讓中國企業購併外國企業可以做得更順利一些?這是值得香港思考。香港在金融市場的基建配套比較全面,例如會計、監管、風險管理。過去幾十年,香港歷經多次金融風暴,積累不少經驗。雖然美元一直是主要貨幣,但有些國家開始研究人民幣交易是否可行。例如中東沙特阿拉伯出售原油,是可以用人民幣做結算,收到人民幣後,他們可以直接購買中國的資產,也可以通過香港讓離岸人民幣回流中國。

未來香港金融市場將會遇到一個很大的契機,就是如何發展和管理人民幣。由於種種原因,近期人民幣匯價出現貶值,跌勢可能持續數周或數月,但將來人民幣國際化對國際總體利益是會提升。無論如何,這是整個國際貿易市場的發展方面。人民幣的重要性就是它的國際價值會繼續增長,香港要聰明地把握這些商機,但如何做好風險管理、如何利用人民幣去投資,以及讓這些人民幣回流內地,或者在香港市場繼續運轉,都是香港政府可以深入研究。

如何發展和管理人民幣,將是香港金融市場未來一個很大的契機,張仁良教授道。
如何發展和管理人民幣,將是香港金融市場未來一個很大的契機,張仁良教授道。

打造人心通 才能吸引人才

文:現在香港經濟是不是都比較低迷?

張:這個是事實。有些人說《國安法》要「由亂到治」,「亂」的情況是不會再見到了,像2019年黑暴和疫情期間已沒有人上街。通關之後,遊客就變多了。那麼「由治及興」,香港的經濟是不是興盛了?我覺得還沒有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很多店舖都倒閉了,很多食肆還有空枱,怎樣可以讓經濟回到之前興盛的狀態?我覺得有幾樣需要認真做。雖然政府派發消費券這些有短期的效應和作用的,但長期來說,怎樣可以令企業盈利上升?令更多遊客來香港旅遊?令營運成本繼續下降?政府要考慮的是應該怎樣做。我覺得他們現在的做法就是往基礎建設投資,但現在要注意選擇經濟效益比較高的經濟項目,要思考民生問題,例如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

文:現在我們差不多90%以上都是服務型經濟,香港接下來如何做好服務型經濟?一方面服務內地和全世界,令年輕人覺得出路是多元化的,而非只有幾個大的經濟環節這麼狹窄。這方面你有什麼建議給政府?

張:香港是一個國際都會,要吸引各地的精英來這裏讀書、生活和工作,這樣的國際都會才是成功。一個地方的發展需要人才和錢財,但是如何吸引人才?政府是想吸引更多人才來工作,那麼聰明一點的辦法就是吸引學生讀大學,畢業之後能回饋本地社會。這樣將來人們可能會主動介紹朋友或者子女來到香港。可以說,教育是長期的影響。另外,對於大陸的發展方向,我們應該提供更多「通」機會,我覺得香港可以配合國家繼續和一帶一路打造更多「通」。除了人通、貨通、起橋築路這些物理通道外,還有一個就是人心通。我覺得人心通就是一帶一路。

(右至左)灼見名家社長文灼非先生、張仁良校長和本社實習記者顏馨寧合照。
(右至左)灼見名家社長文灼非先生、張仁良校長和本社實習記者顏馨寧合照。

專訪張仁良教授 3-3

延伸閱讀:

外行人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3-1
做老師要高EQ、擁抱新科技──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3-2
處身中美夾縫的香港如何把握經濟機遇──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3-3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