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師要高EQ、擁抱新科技──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贈言,希望新一代繼續創新,不要阻止他們使用創新科技。老師也應該有迎接新科技的態度,考慮怎樣令到下一代更加適應新的科技,這樣的國際都會才是成功的。

承接上文:〈外行人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3-1〉

本社獨家專訪將於8月底卸任的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他從金融學者角度出發,看香港的教育問題及如何改革、移民潮導致教育人才流失對香港影響,如何利用ChatGPT加強學習,以及對新校長的期望。專訪第二部分集中表述他的看法。

張仁良教授認為,教育是一個比較保守的行業,但隨着社會進步,有機會善用科技提升管理方法,改善工作環境。(文灼峰攝)
張仁良教授認為,教育是一個比較保守的行業,但隨着社會進步,有機會善用科技提升管理方法,改善工作環境。(文灼峰攝)

文:文灼非;顏:顏馨寧;張:張仁良

文:教師是一個很受尊重的職業。家長其實很緊張老師怎樣對待小朋友。過去很尊重老師,現在這種風氣還能否保持?

張:現在對老師的EQ(按:情緒商數)要求很高。在我小時候做老師不需要那麼高EQ,因為社會對老師很尊重。父母只有小學文憑,所以他們將信任全部給了老師。今時今日,老師處理一些突發情況是需要EQ的。一些突發情況例如欺凌,老師一定要處理,不可以因為那個家長的個人情況而有所讓步。溝通過程是必須的,老師要懂得怎樣幫小朋友去查明糾紛,賞罰分明,如何跟雙方家長溝通,怎樣跟校長溝通,因為家長有時候也會去找校長。

人才流失不可怕 要吸引人才

文:現在很多年輕人入行,未必能把老師當作終身事業。甚至有些人做到管理層,都未必喜歡。所以培養一個把老師當作終身事業的新人是愈來愈難,這是不是一種人才的流失?

張:當一位老師做管理層,做校長,要面對的問題跟做老師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真的喜歡做老師,喜歡小朋友,但他不喜歡管其他老師。做管理層開很多會,教育局會打電話給你,通知有什麼新的指引。有些人真的不喜歡,只想做老師。

文:現在做老師的工作量太大,壓力很重。一些人做老師之後都會有很多抱怨,例如校長怎麼不好、學校怎麼多事做、學生怎麼難搞、家長怎麼麻煩。怎樣可以提升教育行業的地位,令老師變成一種讓人喜歡的職業,跟醫生、律師不相伯仲?

張:我們經常說IT,用新的科技做一些比較重複的工作,是比較實際的想法。另外有些新的科技例如AI,可以幫老師做一些較繁瑣的工作,不需要浪費時間。教育是一個比較保守的行業,但是社會在進步,怎樣用一些新的科技提升有效的管理方法,改善工作環境,可以從這些方向進行思考。

早前,教大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室,積極培育「未來教師」。(香港教育大學圖片)
早前,教大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室,積極培育「未來教師」。(香港教育大學圖片)

顏:教大培養的老師在香港能得到很多學校認可,未來教大會不會推廣或者宣傳類似心理學這種跟教育相關的非教育專業,讓教大有更全面的發展,改變社會對教大的既定印象?

張:很多人都以為教育大學只是做師範,就是培養老師。我們的教育專業是主要的,這是事實,但是除了師範之外,還有很多是和教育有關的一些科目,例如心理學。因為做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學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特殊教育,心理學是一個很重要的入門學科。我們近來又發展創新科技。我們沒有AI專家,但有運用AI在教育中的專家。這些科目都是輔助教育的,和教育有關的。將來的發展方案如環境管理,是注重教育整個社會環境保養或者環保的重要性。會不會將來有一個醫學院、法律學院或者商學院?這可能是很久之後的事。我想在十年八年之內,可能會去發展比較綜合的大學,但不是一個全面的綜合大學。

嶄新的應用程式無法禁絕

顏:現在科技發展迅速,ChatGPT是目前一個很火爆的話題。香港八大都發表過聲明,表達對使用這個工具的不同立場。其實不僅大學生,很多中學生也會用ChatGPT做作業。校長覺得老師應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對教學帶來的衝擊和改變?

張:你能禁止多少?就算ChatGPT要禁止,也不能每一次有新的科技出現就禁止。ChatGPT 1.0、2.0可以禁,後面還有3.0、4.0。其實老師應該擁抱新科技,因為他們的責任就是要想一想,怎樣應用新科技在教學上,讓小朋友的學習經驗更豐富、更有效;令小朋友明白如何善用這些科技,才是老師的責任。創新科技會影響教學,這是事實,但我希望新一代繼續創新,不希望阻止他們使用創新的科技。所以老師應該有一個迎接新科技的態度,立刻考慮怎樣用在他們的教學中,也令到下一代更加適應新的科技,這樣的國際都會才是成功的。一個地方的發展需要人才和錢財,但是如何吸引人才?何時吸引人才?政府是想吸引更多人才來工作,那麼聰明一點的辦法就是吸引學生讀大學,畢業之後拿着招牌回饋社會,這樣將來人們可能會主動介紹朋友或者子女來到香港,可以說是教育長期的影響。

出國不是壞事,張仁良教授認為,與其擔心港人離開,更要想想如何令移了民的人回來。
出國不是壞事,張仁良教授認為,與其擔心港人離開,更要想想如何令移了民的人回來。

文:最近很多年輕人和中年人移民,聽說大學很多行政人員都走了,移民去英國,整個教育界的人才流失挺嚴重。你覺得是不是香港現在的意識形態令一些人覺得留在香港不舒服,於是選擇到外國開始新生活?

張:第一次見到移民潮現象是上世紀90年代,香港是開放的社會,他們選擇移民其實是一個大決定,不是一個小決定。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想法或者追求。從我的經驗來說,出國是一個好的經驗。在那三年真的改變了人生,改變了我對事物看法,也改變了個性。希望這些移民的香港人也可以經歷這個過程,令人生更加完整清晰。我不太擔心香港這些人離開,但是要想一想人才短缺應該如何去補償。吸引更多第三方人才,或者怎樣可以令移了民的人回來。

退休後可教書亦可分享經驗

文:退休之後有什麼大計?

張:我將來也會繼續貢獻香港,選一些喜歡做的事情。其實也不介意教書。我是金融教授,所以可以教的也不多,要明白自己的限制。我不介意把這10年的管理經驗分享,也挺有趣的,做校長的應該想如何讓學校達到更好的水平。我做校長從沒想過追趕中大、港大或科大,大家性質都不同,就算跟着跑,最多做港大第三或第四,大學要有發展空間,最重要的是明白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不要用自己的短處去比別人的優勢。

顔:對新校長有什麼期望?

張:其實李子建校長是一個有創新精神的人,10年裏有很多項目都是由他負責。校長問卷調查也是他評估修改的。李校長對於香港的教育制度非常熱悉,甚至比我更熟,所以我對他是有期望的,我覺得他會比我做得更好。

李子建教授(右一)為教大管理層,與張仁良校長共事多年。(香港教育大學圖片)
李子建教授(右一)為教大管理層,與張仁良校長共事多年。(香港教育大學圖片)

張仁良校長臨別專訪 3-2

延伸閱讀:

外行人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3-1
做老師要高EQ、擁抱新科技──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3-2 
處身中美夾縫的香港如何把握經濟機遇──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3-3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