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前香港教育文件的回顧與鈎沉

香港教育改革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波改革浪潮主要是通過改進教與學來實現計劃目標。20世紀90年代,第二波改革常通過質量檢查和保證以求改進。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香港的第三波變革正朝著追求未來效益的方向。

香港教育改革可分為三個階段,而教育改革主題常與歐美的教育改革有相近的跡象。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第一波改革浪潮主要關心的是通過改進教與學來實現計劃目標。20世紀90年代,第二波改革經常通過質量檢查和保證以求改進。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香港的第三波變革正朝著追求未來效益的方向邁進。

本文以主宰香港教育政策的7份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下稱教統會)的報告書來劃分教改的3個浪潮。《教統會第六號報告書》之前的一段時期稱為第一波教改浪潮;第二波教改浪潮是由《教統會第七號報告書》至2000年香港政府所頒布的教育措施;第三波的教改浪潮就是2001年開始至今。

1982年前香港的教育文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大興教育。美國1970年代的「具效能學校運動」(effective schools movement)展開序幕。香港教育於20世紀70年代,為了提升學校效能,如校內的營運,教與學的方法、學習過程及學習環境,管理階層以干預手段或增加資源投入來改善情況,以完成所指定的目標。

80年代開始,香港經濟進入經濟轉型階段。香港社會事務司於1980年出版了《小學教育及學前服務 : 綠皮書》,及後一年,香港社會事務司又於1981年出版了《小學教育及學前服務 : 白皮書》。香港政府布政司署於1981年也編印了《香港教育制度全面檢討》。

1982至1997年香港的教育文件

政府透過OECD邀請4位國際教育專家來港對香港教育制度作全面檢討,以《香港教育制度全面檢討》為基本資料,翻閱大量香港教育文件,並與香港教育界人士面談。於1982年向香港政府呈交報告,這就是《國際顧問團報告書》。該報告書批評香港教育深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學校對學業成績過度重視,致使大部分學生個人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並且指出香港教育制度面對最大的問題是「量」與「質」的平衡。

香港政府接納報告書中建議其中一項,成立「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第一號報告書》於1984年面世,重點是初中成績評核辦法、語言對教育的問題、師資培訓與教師組織、公開教育、教育的研究工作。時值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中英聯合聲明》。隨着1986年《教統會第二號報告書》重點在於教學語言問題、小學學前服務、中六教育、師資培訓。1988年,《第三號報告書》的重點是高等教育的體制、香港私立學校──直接資助計劃。

香港政府於20世紀90年代推出一系列的官方教育文件。1990年的《第四號報告書》重點是課程發展、特殊教育、目標為本評估、教學的語言、校內涉及黑社會活動與體罰。1991年教育統籌科及教育署編制了《學校管理新措施》,主要是要將權力下放給學校,建立學校素質架構,更直指校長為「小皇帝」。1992年《第五號報告書》的重點是教師專業、家校協作、小學教師學位化、4間教育學院和語文學院合併升格。同年教育統籌科出版《香港學校教育的目標》首次制定15項主要教育目標,具指導作用。

1993年教統會發表《教育統籌委員會教育水準工作小組報告書》、1994年發表《教育統籌委員會語文能力工作小組報告書》。1996年《第六號報告書》的重點是檢討語文政策及提升學生語文水平,而1997年的《第七號報告書》重點是建立素質文化、建立質素保證機制、成立「優質教育基金」、提高校長及教師的專業、檢討考試及課程制度、教育署靈活撥款安排、2000年實踐校本管理。此時已踏入教改第二浪潮,亦是教改的執行階段。

結語

7份報告書的涵蓋面十分全面,對學制、教學語言、教師專業、教學課程與評估等問題的建議,多屬可行之策,無奈推行失序不得其法。教育當局仍多採取由上而下和增加資源的策略,忽略了學校所面對的困難,教師工作量有增無減等問題,及後所引發的事情,熟為憾事。

劉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