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3、2、1、0的思考尺度

面對人生中不同的大小事,我們都可以活用「3、2、1、0」的尺度來衡量事情的重要性,或對於不同事情作出合適的對比,從而讓自己的内心矛盾能作出最理想的決定,或與和不同對象較易達成共識。

隨着我們長大,面對生活中的人與事,也愈來愈多需要我們解決或做出一些抉擇。「處事分輕重,為人知進退」,我們在日常大小事務的決策中,需要準確把握處事的尺寸,才會有合適的柔韌度。

面對人生中不同的大小事,我們都可以活用「3、2、1、0」的尺度來衡量事情的重要性,或對於不同事情作出合適的對比,從而讓自己的内心矛盾能作出最理想的決定,或與和不同對象較易達成共識。

現在提出「3、2、1、0」,「Must、Should、 Could、 No Need」的尺度,讓大家可以量度人與事的重要性,就以不同感官渠道作為例子,「3」是「必須」(must),指沒有這渠道便不能進行;「2」是「應該」(should),指若缺乏了這渠道,便會嚴重影響表現或果效;「1」是「可以」(could),指若加入這渠道效果會更好,沒有也不會影響效果;而「0」就是「不需」(no need),指於任何情況下都不需要這渠道,加入了反而有畫蛇添足的反效果。

如何在不同場景應用尺度?

大家可以應用「3、2、1、0」的尺度,思考什麼感官渠道可以影響足球員的表現。若想成為足球員,「腳」是「3必須」的,而腿部殘障仍可以成為籃球或羽毛球員,卻絕不可能成為足球員;反而手部殘障的可以當足球員,雖然手是維持平衡及作搶身位之用,因此足球員的手是「2應該」有的,沒有的話會嚴重影響表現,但也不導致未能參與。而聽覺對於足球員來說是「1可以」,有聽覺可以較易溝通,但與隊友有默契,沒有語言溝通也可以。最後嗅覺是「0不需」,若一個人有嗅覺敏感,嗅到汗味會反胃,當足球員可說是畫蛇添足的才能。

我們更可以應用「3、2、1、0」的尺度,思考學習語言的選擇。學習英文對香港人來説是最基本的,在學校裏是「3必須」要學習的,而一般人都是「2應該」要學,因英語能力是一種生活需求。在學習葡萄牙語,對有些香港人來説是「1可以」作為趣味性的活動,因為葡萄牙語不是香港的法定語言,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0不需」去學習;但澳門人學習葡萄牙語的性質便跟香港人不一樣了,會變成「1可以」甚至「2應該」的程度。

考慮學習語言也要因應個人背景。對於一個中度弱智的自閉症、生活在香港的患者來説,或許本來廣東話的溝通能力已是稍遜,考慮到自身能力及必要性,學習英語對他來説會只是「1可以」,或許是「0不需」;但假若這個自閉症個案將會在半年之後移居英國,需要留在英國社會生活,學習英語頓時升為「2應該」,甚至是「3必須」的。

運用「3、2、1、0」的尺度作為判斷事情輕重或作出抉擇時,如應否留學或移民,有多想去、多需要去、有沒有條件去等等。或是完成大學的必要性,對普通人來説可以是「3必須」或「2應該」,但對有讀寫障礙的人來説,也許完成高中已是能力的盡頭,升讀或完成大學便會是「1可以」或「0不需」。

做出更好的決定

曾有一對夫婦在結婚前從未討論對生育的想法,結婚後才得知一方覺得「3必須」要生育,而另一方則堅定「0不需」,最終因缺乏事前溝通而導致離婚。試想,如果這對夫婦在結婚前知道生孩子的鴻溝,一方是「3必須」,而另一方是「0不需」,尋找了婚姻輔導,或可以及早拉近至一方是「2應該」而另一方是「可以」。

當自己面對人生不同階段與家人、朋友或同事相處遇上分岐時,應用「3、2、1、0」可協助我們把不同情況作對比,從而做出更好的決定,找到更合適的解決方法,如會否結婚、結婚時會否設宴、結婚後會否與伴侶的家人同住、會否生育等等,做決定的刹那是一瞬間,可以借助「3、2、1、0」的尺度來衡量。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