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教育局推出了新課程指引後,不少教育工作都開始探討如何把課時和學時運用得更好,例如是否增設STEAM課堂?以應付日益重要的創科發展。另外,為了加強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亦有建議提出不如在小學增設中國歷史科。
中史獨立成科 一定有幫助?
就教育目的而言,STEAM可說日益重要,而小學本身科學科技混合在常識科中,佔的比例不算很多。我記得小時候還有社會、科學、健教三科,自己很明顯喜歡科學科,也十分喜歡了解和閱讀太空、機械人等科學知識,成績和興趣明顯比其他兩科的好。
後來到我進入教育界,這三科已經變成了常識科了。至於中國歷史,我在中學開始學習直到中七,興趣不大,而且感到十分困難,難在當年可能自己並不懂得選擇重點溫習,數千年的歷史又如何能充分認識呢?但在畢業以後,反而覺得自己有需要加深對國家歷史的認識,才找些書籍來看。
對於小學來說,了解國家歷史其中一個目的是國民身份認同,故此有其實際需要。重點卻落在如何有效融入在本身課程之中,個人認為不必獨立設中國歷史科,雖然這似乎是最簡單直接的做法,但只要一設立成科,就很容易發展成評估主導的模式,在最終很可能會得到很漂亮的數字,認知層面可能亦有所加強,但情感認同上則不一定有所幫助。
課本以外 有趣的故事
從過去自身的學習經歷中,我對這個科目可說又愛又恨,愛的是覺得自己應該要多加認識,恨的是總是治亂興衰重重複複沉悶之極,令人提不起勁去了解。長大後才知道原來歷史也有很多面向:文化、科學、經濟、藝術等等,另外也有不少有趣的事件和故事,還有一些歷史人物,都很值得人們去認識。
舉一個例子,中學曾在《細說新語》中讀到管寧和華歆二人的事蹟,從讀書、鋤菜兩件事中,只覺得華歆人品實在沒管寧那麼好。但原來日後在乘船救人一事中,可以看到華歆其實是一個十分沉着而守承諾的人,在品德上又比他的友人高了一籌。這些歷史小故事,其實可以成為一篇很好的語文科教材,既有歷史,也有文學,而且值得討論當中的價值觀。想帶出的一點是,中學時教授文學的老師說文史哲不分家,當時聽了不大明白,現在深覺如此,很多時這幾個領域容易產生交集。
其中一個寶藏是成語故事,不少成語包含了文學和歷史故事,而且也能在現實生活中用得上。例如我們說慶典的準備工作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如火如荼」當中說的已是春秋吳越爭霸的歷史,在這裏火是紅色,荼是白色,形容氣氛熾熱。在語文當中,古人僅僅用四個字就概括了整件事,一來方便記憶,二來亦容易學以致用,故此成語可說是我國一重要遺產。可惜的是現代人似乎愈來愈少運用,或者僅僅了解一下成語的意思便完結。
其實只要有策略地將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成語、詩詞等好好布置一下,融入語文、常識、價值觀教育等環節,可能比獨立成科更有效產生學習效果。相反來說,面對現實教育的需要,師資培訓的策略是否更值得研究?我相信近年不少學校在聘請教師時也面對這些困難,究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老師呢?在職的又能否承擔這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