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合約制是一道活水

──再論教師合約制

有人說合約制有害無利,能否舉一例,有學校拒絕撥款,不聘合約老師,堅持只用常額教師進行教學的?

拙文〈合約制不是洪水猛獸〉,頗引起議論,故值得再闡明一些觀點。合約制有歷史原因。教改以來,教師工作量倍增, 社會對學校的要求多了,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更多被識別出來,教學上要處理更多的學習差異問題, 以及校本評核的增設,其他學習經歷的推出等等。 這並非常額編制(即固定的班師比)教師人數所能應付,必須增加教師人手。然而,要改善班師比,增加常額老師數目,涉及問題十分複雜,不是朝夕間可以解決的,遠水不能救近火,於是教育界的做法是,一方面極力爭取改善班師比,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增撥資源,讓學校可即時增聘人手,應付繁重工作,舒緩教師壓力。

合約制出現的歷史因素

同時,由於升學人口減少,小學率先「縮班殺校」,中學部分亦需縮班,因而全港學校班數大幅減少,導致常額老師數目亦隨之減少,面對以上情況,即常額編制無法快速改善,全港常額教師數目因縮班而減少,新畢業生要謀一常額教席是極其艱難的。在班師比未改善前,業界歡迎政府撥出資源,讓學校自行以合約方式去增聘教師,而除了此法外,暫時也想不出其他有效方法了。

由此觀之,合約制出現有其歷史時空因素, 它同時解決了新畢業大學生進身教師行業, 以及學校可增加教師人數,及舒緩教師工作壓力的問題。當然,在此時期,教育團體仍不斷要求政府改善學校班師比,增加常額教師數目,近日林鄭特首增撥教育資源,每班增加0.1個常額教師,以至有2350位合約教席可轉為常額教席,是業界仝人多年爭取的成果。

然而,無論班師比如何改善,例如增加至0.3人,即24班學校多7.2位常額教師,其實仍滿足不了不少學校人手上的需要,有些津校的編制外人手有十多人,更遑論直資、私立學校,老師人數更多,因此,始終合約教師會長期存在(減少了,但仍會有的),並且對學校、教師、學生而言也是需要的。

新畢業者望門興嘆 常額教師捱壞身子

相反,假設當初不增撥資源,學校不能聘任合約老師,那麼,眾多新畢業者即使想投身教育行業,也不得其門而入(那2350人,以及未轉常額的其他人,亦不復存在)。而既存常額教師面對工作倍增,而苦無人力支援時,當時會產生嚴重影響,基於絕大部分教師是十分盡責的,他們會捱至一身病,部分會選擇提早退休,管理層窮於應付人手不足,教師壓力「爆煲」,優秀老師身體拖跨而離任等人事問題,學生因教師不足而沒有得到更好的照顧,師生個別接觸,個人與小組輔導更難開展,其他學習經歷活動未能推行,而發揮潛能機會大減。筆者基於以上種種考慮,指出合約制不是洪水猛獸,是道活水,否則學校只會變成一潭死水。

最後,分享一些個人經驗:筆者任職校長時運用政府撥款增設教學助理和合約教師,前者大專程度,支援教師行政工作,不用任教,工資與新大學畢業生平均水平相若,並逐步調升;後者大學畢業,部分修畢教育文憑,工資與常額老師看齊(既無助理教師之職,亦非低薪)。他們的流失率低,那數位教學助理,有些完成了大學學位課程,仍喜歡留校工作,有些則明言樂意支援教師而不想當正規老師。至於合約教師,有些任內完成碩士,教育文憑,獲得轉常額機會,或在外覓得常額教席,得到同事祝福,有些則可以工作數年後轉為常額(要視乎有否空額,科目組合,接任職位的要求等)。 假設當初沒有合約制,他們入不了行,社會中少了多少有心有力的教師啊!如日後真的不准施行合約制, 得的是誰,失的又是誰? 筆者長期出任中小幼校董,當中包括資助、直資及私立學校, 接觸的合約老師為數不少,對這三類學校的管理亦有一定認知,我要肯定合約老師大多充滿活力,有創意,富專業精神與能力,學校辦學表現備受肯定,合約老師有其貢獻。校方愛才,不會壓低人工,只會盡力留人,而他們並沒有怨聲載道,流失率亦屬正常。後兩類更多聘教席,讓有志教學者一展身手,包括一些從事其他行業而欲任職教師者(例如航空界、資訊科技界、商界、紀律部隊等)。

有人說合約制有害無利,能否舉一例,有學校拒絕撥款,不聘合約老師,堅持只用常額教師進行教學的? 不要太看扁學校管理層啊。當然,校方對合約制有一個消化、試驗、改正、優化的學習過程,會總結正反經驗逐步改善合約制的。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