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治校如烹海鮮

教育孩子和經營學校就要「如烹海鮮」,要按不同的食材,如大魚小魚、海蝦河蝦、蜆蠔青口,都有不同的烹調方法,蒸、炒、煮、炸,生吃、熟食均可以令人食出鮮味來。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思想史發展的高峰,百家爭鳴。當中有兩座大山,可謂「翡翠明珠雙輝映」:老子了解天、地 、人的關係,具大自然智慧;孔子以人為本,敢於擔當,以天下為己任,剛毅積極,任重道遠,「知其不可而為之」,結果自認是「喪家之犬」。

老子的思想和孔子剛剛相反,以天地為本,道法自然,天地大,人卻小。不要輕舉妄動,主張順其自然,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最好無知,鄰里最好到死都不相往來。

人與天地為本

究竟是以人為本還是以天地為本,較合乎邏輯並易於實行呢?孔子以教育為政治的核心,正己正人,以人正國,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眾星拱之。但「內聖」是一個修己的層次,「外王」就有許多變數。修身可以齊家,但治國乃至平天下就不一定做到。孔子和孟子都曾周遊列國,向各國大大小小的君主「推銷」仁政,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窮兵黷武的霸道。孟子說的「仁者無敵」,彷彿就是烏托邦,結果兩代大儒都空走一趟,政治理想彷佛無人問津。

孔子曾在洛陽問禮於老子,相傳老子是周室的「圖書館館長」,看盡經典,而且年紀頗大,累積了豐厚的人生經歷,熟讀史書,知道朝代興衰更替的規律。他提出「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他的智慧是慈愛對人對萬物,大自然是厚德,能載萬物,萬物並行而不相悖。儉樸可以養性,諸葛亮也勸兒子要「非淡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最後一項是「不敢為天下先」。俗語說「槍打出頭鳥」,韜光養晦,才能明哲保身。老子最終出了關,一直向西走,最終下落不明。只留下「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德經》。老子的其人其事還是個謎,連西漢的司馬遷寫列傳時,也要估計老子有3個可能。總之,老子是一位智者,一個高人。老子之學給後世許多想像空間,日後的莊子哲學、政治上的黃老之學、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等,都融入了他對天下的智慧,學說應運而生,影響深遠。

百家爭鳴 及後獨尊儒術

戰國時代,儒、道、墨、法四家為顯學,後來墨家後勁不繼,光輝不續。秦用法家統一六國,但其亡也速,不到15年,龐大的帝國瞬間土崩瓦解。流氓無賴行大運,竟然把「西楚霸王」項羽迫到烏江自刎,結果發生了為期5年的「楚漢相爭」。

劉邦「冷手執到熱煎堆」,卻不能靠武力達到長治久安。開國之初,劉邦雖不愛讀書,討厭儒生,但也不得不起用大儒叔孫通制定「禮」和「儀」,大臣將令有規有矩,才能令人民信服、尊敬。

漢初百廢待興,高祖和惠帝都採取黃老之治,蕭規曹隨,避免擾民,輕徭薄賦,下開「文景之治」。到了武帝,國勢已強,採董仲舒之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漢開始至清2000多年,儒家思想雖然是歷朝歷代的主旋律,但儒表法裏,屢見不鮮。文化方面,除了儒家、道家外,東漢以後佛教東來,至唐大盛,故曰儒、釋、道三教,互鬥又互補。

治學校 如烹海鮮

說回老子,老子的另一名句為「治大國如烹小鮮」,烹小鮮即煎細小的魚。煎魚要有耐性,不能時常翻動,否則皮破肉爛。但我覺得教育孩子和經營學校就要「如烹海鮮」,要按不同的食材,如大魚小魚、海蝦河蝦、蜆蠔青口,都有不同的烹調方法,蒸、炒、煮、炸,生吃、熟食均可以令人食出鮮味來。

老師如大廚,因材施法,精心炮製每一道菜式,儒、道、墨、法、中、日、歐、美,共冶一爐,豈不快哉!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