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音義錯配?從「蜎」說起

所謂「音義錯配」,即某字本有兩個(或者更多的)讀音,甲音有子義,乙音有丑義(丙音有寅義……),而後人卻把子義讀成乙音,或把丑義讀成甲音(或者把寅義讀成乙音……)。

蟲子鑽進洞穴的動作,粵語叫「蜎」(gyn55,音同「娟」)。如「啲蟲gyn55竉gyn55罅」就是「蟲子在洞穴和罅隙中鑽動」的意思。原來這個「gyn55」,也是古語詞。

《集韻》‧先韻‧圭玄切「蜎」︰「蜎蜵,巧蟲。」又僊韻‧隳緣切「蜎」︰「蟲行皃……」《類篇》‧虫部「蜎」條︰「圭玄切︰蜎蜵,巧蟲。……又隳緣切︰蟲行皃……。」根據這兩本宋代語文工具書,其實解作「蟲行皃」的「蜎」,粵音本當據「隳緣切」一音讀作「hyn55」。現在卻讀成「圭玄切」的「gyn55」。筆者認為這種現象不妨叫作「音義錯配」。

筆者所謂「音義錯配」,即某字本有兩個(或者更多的)讀音,甲音有子義,乙音有丑義(丙音有寅義……),而後人卻把子義讀成乙音,或把丑義讀成甲音(或者把寅義讀成乙音……),這就是筆者所謂「音義錯配」。

粵人的祖先把解作「巧蟲」的「圭玄切」(gyn55)一音移到本讀「隳緣切」(hyn55)的「蟲行皃」這個義項上,於是今日我們就把本讀「hyn55」的「蜎」讀成「gyn55」了。把「圭玄切」與「蟲行皃」拼合起來,顯然是粵語「啲蟲gyn55竉gyn55罅」、「火車gyn55山竉」(火車進入隧道)的「gyn55」的本字。同樣道理,把「吞咽」的「咽」(正確讀音是讀「jin33」[音同「燕」──「吞咽」中的「咽」是「嚥」的通假字,而非「咽喉」的意思])誤讀成「咽喉」的「咽」(音「jin55」,與「烟」同音);把本讀「dyn33」(音同「鍛」)的「斷定」的「斷」,讀成「斷絕」的「斷」(音「dyn22」,與「段」同音)等,也是「音義錯配」的結果。

「音義錯配」當然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何嘗不會?所以相信我們的祖先不知是何時開始,已把本讀「隳緣切」(hyn55),而義為「蟲行皃」的「蜎」讀成「圭玄切」的「gyn55」了。

筆者所說的「音義錯配」當然是「字音訛誤」的一種,是「多音字」之音義沒有掌握好所致。順帶一提,今時今日中文字詞的粵音訛誤(通常扭開電視機就可以聽得到),原因有許多,現在就筆者所知,把其中一部分略述如下。

一、認錯字形

譬如把「弋」當作「戈」,以致不知道它當讀「jik2」(音同「翼」)而不當讀「gwɔ55」。又如把「肄」(正確讀音是「ji22」,音同「二」)讀成「肆」(音「si22」,音同「弒」)等。

二、誤以該字偏旁的讀音作為該字讀音

這就是所謂「有邊讀邊」了。如把「胴體」的「胴」(正確讀音是「duŋ22」,音同「洞」)讀成「tuŋ11」(音同「同」)。又如把「琮」(正確讀音是「tsuŋ11」,音同「蟲」)讀成「dzuŋ55」(音同「宗」);又如把「按捺」的「捺」(正確讀音是「nat2」,)讀成「奈」(音同「內」)。

三、類推錯誤

如因為「培」、「陪」都讀「pui11」,因而將同樣以「咅」為聲符的「烘焙」、「焙乾」的「焙」(正確讀音為「bui22」,音同「悖」)類推為「pui11」;又如因為「徇」、「詢」、「殉」都讀「soen55」,因而把本讀「hyn33」(音同「勸」)的「絢」也讀成「soen55」,「絢爛」於是被讀成「soen55爛」。

四、誤以普通話讀法作為粵音標準

有此誤者,通常是因為盲目地以為任何方言,若字音(特別是聲調)與普通話有異,都必定要以普通話為準,換句話說,他們是認為應該「以普通話律方言」。譬如把「評估」的「估」(正確的粵音是陰上[第二聲]「gu35」與「古」同音)讀成陰平[第一聲]「gu55」(音同「姑」)──普通話讀「估」為陰平。又如把「與有榮焉」的「焉」讀成陰平[第一聲]「jin55」(音同「烟」)──「焉」字普通話就只有陰平一讀。其實此字粵音分得很清楚︰用於表達疑問時,讀陰平(如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裏就如此讀);在陳述句中卻讀陽平[第四聲]「jin11」,音同「言」。(「與有榮焉」及「心不在焉」就如此讀)──大致生活於南北朝末期至隋朝這段時期的大學者顏之推在其《顏氏家訓‧音辭篇》中就討論過這個字的讀音問題,很值得參考)。又如把「邊陲」的「陲」(正讀為「sœy11」,音同「誰」)讀成「tsœy11」(音同「槌」)──普通話「陲」、「槌」同音。

五、受普通話發音習慣所影響

這與第4種不同,第4種是刻意以普通話讀音為標準來改變粵讀的,而這一種卻是不自覺的。

1. 粵語去聲有兩調︰陰去[第三聲,調值33]及陽去[第六聲,調值22],但普通話去聲只有一調[調值51];所以習慣用普通話讀中文字的人,如果要改用粵音來誦讀中文資料,就往往會在遇到去聲字(也就是要把普通話51這個調值正確地轉換成粵音的33或22)的時候,聲調讀得不準確(又或者掌握得不好,有時準確,有時不準確)──把第三聲讀成第六聲,第六聲卻又讀成第三聲。如把「賦予」(正讀為「fu33予」,音同「富與」)讀成「fu22予」(音同「腐乳」),「基輔」(正讀為「基fu22」音同「基父」)讀成「基fu33」(音同「基富」),「自在」讀成「志在」(在普通話裏,「自」、「志」雖然聲母不同,但是卻同為去聲,調值同為51),「淨水」(正讀為「靜水」)讀成「正水」,「正係」(義為「正是」,正讀為「政係」),又讀成「淨係」(粵語,義為「只是」),「病逝」(正讀為「病誓」)讀成「病世」,「華盛頓」讀成「華勝頓」等。

2. 部分上聲字讀成平聲字或近乎平聲字︰習慣用普通話讀中文字的人,讀文字資料中的上聲字時,往往會用了普通話其中一種「上聲字連讀變調」習慣,把上聲字(在普通話裏,上聲是第3聲,原本的調值是214)的調值讀成211或近乎211(參胡裕樹《現代漢語》[增訂本]第一章第6節《音變》之二「上聲」部分)──而211與粵語陽平[第四聲]的調值(有些學者認為是11,也有些學者認為是21的)就幾乎完全一樣了。於是在電視台的新聞報道裏我們不時會聽到有記者把「統一」讀成「同一」,「美國」讀成「眉國」,「兩個」讀成「涼個」的古怪發音。又有新聞報道員和藝員喜歡把「好」(正讀是「hou35」)讀成「豪」(hou11),於是「好多」變成「豪多」、「好得意」變成「豪得意」、「好返(翻)」(義為「痊癒」)變成「豪返(翻)」。另一個常見例子是「首先」、「首批」的「首」(正讀是「sɐu35」,音同「手」)被讀成「愁」(sɐu11)。總之,不少上聲字(無論是陰上還是陽上,不過似乎陰上的情況較為嚴重),越來越多人把它讀成陽平或近乎陽平,令人聽得很不舒服!

3. 三種「入聲韻」字(收「-p」或「-t」或「-k」的字),有時或被誤讀成「陰聲韻」字(無韻尾的字),或被混淆了(如「-p」被誤讀成「-t」、「-t」被誤讀成「-k」等)──由於普通話沒有入聲,所以習慣用普通話讀文字資料的人,改用粵音誦讀入聲字的時候就容易出錯︰如「法」字(正確讀音為「fat3」),或變成「fa33」(電視台的新聞報道中不止一次有人[亦不止一人]把「法國」說成「化國」),或變成「fak3」(「辦法」有時被人說成「辦fak3」)。筆者又曾在某段宣傳片(沒有記錯的話,那是某機關的宣傳片)當中聽見有人把「國(正確讀音為「gwɔk3」)家」說成「過(gwɔ33)家」。另外,「視察」(正確讀音為「視tsat3」)又有人說成「視拆」(「視tsak3」)。

音義錯配 2-1

延伸閱讀:續說粵音訛誤 為何愈來愈普遍?(音義錯配 2-2)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