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11:04:3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劉智鵬教授:重新認識國家 港人當務之急

劉智鵬教授預言,中國的未來將是「從仰望西方到平視全球」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則是「立身於中國傳統文化,以中國的話語表述中國故事」。

承接上文:〈劉智鵬教授:傳統價值觀反映古人智慧〉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專資會)4月14日(周五)邀請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暨歷史系教授、立法會議員劉智鵬教授,分享當在地緣政治的語境中,如何閱讀中國歷史。前文分享劉教授關於讀史的作用,是「鑑古人之智慧,知今人之所處」,今期繼續分享劉教授所述,自從「中國為天下中心」的觀念轉變為「西方為世界重心」之後,傳統價值觀面臨的挑戰和文化復興的機遇。

國共合則兩利 分則全民遭殃

劉智鵬教授指出,1911年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成功,翌年民國肇始,可是中國面臨的局面,依然是一片混沌──袁世凱稱帝「改元洪憲」,各省討袁爆發護國戰爭;接着是北洋政府執政、「五四運動」、「軍閥混戰」、一直到1927年北伐勝利,南京國民政府於焉成立。

這期間,1921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可說是直接因「五四運動」的文化衝擊而生的。之後第一次國共合作,確立了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孫中山死後,國民黨1927年「清黨」,同年,周恩來、毛澤東等分別發動「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歷經挫折後,中共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發展農村根據地。

1930至1933年,經過5次「圍剿」和「反圍剿」的鬥爭後,中共撤出根據地,展開「二萬五千里長征」,1935年10 月,紅軍抵達陝北,史稱「延安時期」。

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兵諫」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7年「七七事變」後,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宣布全面抗日。

在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期間,共產黨的力量得到很大發展;相反,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因為裁減國軍、貨幣貶值等諸多問題,出現管治危機。國共雖經重慶談判,並於1945年10月10日簽署《雙十協定》,但兩黨的矛盾終於導致兵戎相見,經過遼瀋、平津、淮海(國民黨方面稱「徐蚌會戰」)三大戰役,共產黨終「解放全中國」,國民政府遷台。

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 左 )與蔣介石舉杯慶賀抗戰勝利。(Wikimedia Commons)
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 左 )與蔣介石舉杯慶賀抗戰勝利。(Wikimedia Commons)

韓戰打到國門 中美關係定調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廢待興,一方面,要處理中央與地方、城市與農村的建設。這方面,在大陸的中共,以及在台灣的國府均採用「土地改革」的形式,來處理土地資源分配問題,但不旋踵,韓戰爆發,「抗美援朝」是中共建政後參加的第一場國際戰爭。劉智鵬教授形容,俄烏衝突與中國「抗美援朝」有某程度的相似性,是一場「就在你家門口,不得不參加的一場仗」。

「抗美援朝」也決定了往後數十年中美關係的走向──西方國家以美國為馬首是瞻,中國則拓展第三世界的外交空間,所謂「亞非拉」(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是中國外交關係的主軸。

1960年代以後中蘇關係惡化後,中國唯有「自力更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1979年中美建交,雙方曾經有過一段「好日子」,但隨着近年中國政治穩定,經濟、國防實力不斷增強,加上在南海問題、台灣問題上意見不斷相左,中美關係再度陷入低谷。

從貧窮到崛起 並非一蹴而就

劉智鵬教授解構新中國從貧窮到崛起的「心路歷程」,指出:

一、 中共在建政之初,藉「土地改革」和「破舊立新」來建立新的社會結構,即改變中國傳統宗族社會的格局,以國家取代私人來推動現代經濟發展;

二、 新中國從建立「人民公社」到容許「個體戶」;從「均貧」到「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今天提出「共同富裕」,並非一蹴而就;

三、 新中國從「和平崛起」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人「安土重遷」的農業文化基因決定的,也是「夷夏之辨」的現代應用。

專資會向劉智鵬教授(左二)贈送紀念品。(左起)專資會常務副會長鄺正煒、劉智鵬教授、潘燊昌會長、胡曉明前會長。
專資會向劉智鵬教授(左二)贈送紀念品。(左起)專資會常務副會長鄺正煒、劉智鵬教授、潘燊昌會長、胡曉明前會長。

港府管治水平 仍然有待提升

劉智鵬教授又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國方略:

1. 完善管治體系:以改革開放建立連接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社會體系;以法制建立依法守法的社會管治;

2. 城鄉共同發展:以城市發展拉動經濟,以基建縮減城鄉的差距;

3. 創造合理生活:以經濟發展建設小康社會;以高新科技建立安全、舒適和先進的生活環境;以非常的手段扶貧;以超出想像的意志保護環境。

劉教授預言,中國的未來將是「從仰望西方到平視全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則是「立身於中國傳統文化,以中國的話語表述中國故事」。

他認為,在新中國歷史中的香港,未來與內地的關係必然更加密切。香港將繼續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城市,但也會更緊密融入國家發展藍圖中。因此,他認為,當務之急是提升港府的管治素質;全民更新對國家的認識。

「專資閒聚」之中國歷史與社會 2-2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