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撰文前後正是「ChatGPT熱潮」撲入教育界之際,既有大學當局飭令禁用,中小學也在界內引起討論。OpenAI開發的ChatGPT自發布後瞬間變成全球熱點,早前輿論關心它對職場崗位的影響,推測那些職位將無得留低;但在媒體大肆報道後,其多樣化生成能力卻令教育界不得不思考它對教育的衝擊。
ChatGPT是一種聊天機械人(人工智能),亦有稱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據說各大科技龍頭會陸續推出自家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AI概念早在上世紀已有,今次具體的產品出現了,而且進入大眾視線內,其快速易用的特點遂惹來極大吸引力。
教育界的關注正反方向都有
據試用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業內人士所講,它可根據所提供的少量關鍵詞,短時間內就寫出合符邏輯的文章、演講辭、回應提問等;亦能製作出繪畫、編曲、影視媒體等藝術作品,甚至瞬時從雲端資訊海洋整合出所需材料。
教育界的即時憂慮就是學生請AI做「槍手」代寫課業。教師亦擔心如何分辨學生家課有否由AI代勞,進而惹來人工智能衝撃考評的討論。甚至有業界人士指,未來學生的學習動機都可能因它而消失,凡事向人工智能求助就可瞬間解決下為何還要學習云云。
與上述悲觀想法相反的關注也不少,當中亦有人認同這事實:生成式人工智能必然進入社會和會變成強力工具,那是科技大進步。這事實與以往互聯網的出現相若;它將為教與學帶來正面衝撃,促進學生學習和提升學習的效率和效能。有了人工智能的支援,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有如得到優良器具;有了好器具,自然會讓教學達致更優化產出。
回顧科技改進學習的事例
過去一個世紀內科技有飛躍發展,教育其實是受惠者。
往昔只有靠郵遞才可做到的遙距教學,疫情隔離下的教與學,在科技協助下就可實時進行遙距課堂。新世紀正常課室教學,教師的教學手段、學生學習的樂趣,全因新式科技變得不可同日而語。以下是個老舊經歷,通過簡明回顧或可有點啟發。
50年前中學生處理物理計算或代數應用題時只能筆算,可用的工具是4位數表和計數尺(slide rule),前者用來查出三角函數值或找出某數的對數值,然後利用後者進行數值計算。當年測考對數值結果的有效數字要求不多,評分多着眼於正確運算步驟。更多時考題盡量不用數字,改以代數符號來運算或乾脆來一道證明題。
當電子計數機普及並流入學校後,連考評局都准考生帶備功能不差的口袋型計數機入試場。結果令到對數表、計數尺均成為文物,課程內的相關原理亦不復存在;連考試題設計亦有變化,抽象或推理性的題目相對減少了,高中入學率快速上升後能力稍弱的學生,亦可借計數機爭取分數。除這些改變外,學生不用花時間去操作筆算,騰出時間有助他們發展其他多元能力。
面對AI新發展可以有何對策
21世紀人才要求有變,教學範式和技能培訓相繼亦有所改動。過去20年我們倡議團隊合作、紀實學習、善用科技、強化溝通,推出新形式的課業和考評,諸如專題、研究性學習、STEM等,其中有個變因就是互聯網這個新科技。互聯網初出現時,教育界何嘗不是視之為洪水猛獸?然而學生未來就是要與「互聯網共存」,最後用的對策是重新設計課業和考核,令學生學懂善用互聯網,藉此孕育到終身學習的能力。
面對AI的發展,業界要思索的並非封殺禁用或完全開放任用;對策仍是「學懂、善用」,學懂是技能上的發展,善用是伴隨成為終身能力。
教師要做的是,就如前述由對數表計數尺過渡到計數機、或借用互聯網更新課業的經驗,思考怎樣引入AI、發掘學生能力、改變評估方式、考題設計…,畢竟學生的未來是要與AI「共存」。
教育的重心始終是人的培養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