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人們常比較香港、深圳兩地,認為後者在科技發展方面進步之快,教人刮目相看,隱有超越香港之勢。早前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應科院) 行政總裁湯復基博士在一次傳媒午宴上宣布,將加強在金融科技研發上的區域合作,並預計未來三年在金融科技研發項目上的資金需約超過二億港元,目標明確。本社早前專訪湯博士,了解香港在應用科技發展方面的未來走向,以及與深圳、中國以至世界的關係。
七大發展方向 院內人才濟濟
應科院座落於香港科學園光電子中心,外界對這個研發中心歷史及發展其實不甚了解,湯博士先作簡單說明:「應科院於2000年由政府成立,隸屬創新及科技局下的創新科技署,主要集中研發資訊及通訊科技研究(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簡稱ICT)。應科院由成立至今已有17年歷史,資金主要來自政府及業界。應科院是香港最大的科技研究院,過去10年,我們得到政府資助的研發項目共400多項,總投資超過32億港元;與業界合作的項目837項,涉及的投資共7.3億港元。員工數目接近600人,約八成半均是科研人員和技術專家,其中27%為博士,而有半數為碩士畢業生。」
有了優秀人才,亦要有策略方向才能推動發展。「應科院的主要科技研發領域可歸納於七個科技部門內,包括:通訊技術、電子元件、混和信號系統晶片、先進數碼系統、光電子、信息安全與數據科學,及智能軟件與系統。而技術研發主要應用在五項重點範疇:金融科技、智能製造、新一代通訊網絡、智慧城市和健康技術。」湯博士表示各大範疇在技術研發方面均取得良好的績效,而且能達到產學研合作無間。應科院的目的是透過將嶄新科技轉移,為香港﹑內地及區內業界創造經濟效益,令所研發的科技擴大到業界應用。去年,應科院把所研發的技術轉移到業界共60項,總投資為1.02億港元,而去年成功獲得的技術專利共59項。
30年後 香港需要什麼?
由於資源有限,科研的發展方向必須聚焦,方可達到理想的成效,湯博士思考應科院的科研策略發展時曾問自己這個問題:「30年後,香港需要什麼?」
他認為香港擁有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中國與國際接軌上擔當重要角色,同時亦為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所以在金融發展方面佔有相當的優勢。在科技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金融科技在全球也產生很大的影響。香港在全球金融發展方面一直舉足輕重,香港的金融科技領域亦須大力發展。此外,目前國家正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策略的9+2合作,粵港澳大灣區更是媲美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將來大灣區城市群將為香港帶來新機遇,尤其在推進基礎設施科技生態等領域方面;而「一帶一路」的倡議,也會為參與的60多個國家及大灣區城市群帶來不同商機。而創新科技的產業合作亦是整體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本港金融體系發展成熟,有賴已有的完善法制系統、有效監管,資金自由流動等等雄厚基礎;當此地能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的合作,製造有利環境和配套來鼓勵初創企業,將更加有利金融科技的發展,而探求如何應用金融科技,便需要有良好的人才。
培育人才 發展軟實力
因此應科院去年與金管局,聯同12家銀行及10所大學推出了「金融科技人才培訓計劃」,協助業界培育新一代金融科技專才。計劃反應熱烈,獲選拔的大專學生將大機會參與為期六個月至一年的實習,包括接受應科院和金管局的培訓和在銀行實習。
應科院也透過成立聯合研究實驗室,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研發下一代5G移動網絡技術、金融科技及智能生產技術等項目,並就其金融科技學士課程提供建議。
針對在職的網絡安全專業人士,應科院又與金管局與香港銀行學會(HKIB)合作,推出本地化認證計劃 (Certified Cyber Attack Simulation Professional-CCASP)及給予網絡安全專業人員的培訓計劃,無論新入職或資深的網絡安全均有合適的認證級別可供參加考取。
而有鑑於電子產品普及,現今的年輕一代比上一輩更精於網絡的活動,但他們未必對網絡保安有充足認識。應科院在今年3月便推出與內地著名網絡安全學府「i春秋」合作舉辦「大專聯校網絡安全競賽2017」(Capture the Flag-CTF),共有300多名來自14間院校的學生參加。這網絡安全競賽是首次在港舉行,比賽題目變化多端,涵蓋網絡安全、密碼學、電腦鑑識及安全程式編寫等。目的在於引起本地青年人對網絡安全的注意,從而進一步發掘和鼓勵有志從事此行業的生力軍投身入行。
科研為骨幹 有助各路產業發展
很多國家都以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所以對科技發展十分重視,投放大量資源進行研發,而科研的成果,亦會帶動其他產業的進步與興旺,令之受惠。香港在科研方面投放也不少,然而相對其他地區可能尚有差距。湯博士指應科院科研基金有七成來自政府,三成來自業界,其實除了政府擔當重要的牽頭角色外,亦希望業界更多注重,投入資金支持科研。
談到人才問題,由會考、高考到文憑試,公開試中成績好的人都會選擇醫科法律或商科,通通是社會眼中的精英主流科,甚少聽到狀元讀純理科或工程,最近香港大學理學院院務委員會更開會通過取消「天文」及「數學/物理」兩個主修。物理學出身的湯博士認為,香港現況的確是少人選科研,他認為是與市場供求有關,「科投行業缺乏職位,難以吸納人才入行,變成雞與雞蛋的問題」。解決之道,他提出三腳櫈理論:
解決人才荒 要靠三腳櫈
第一隻腳是大學和研究中心,亦是最大資本。全港4000多名教授中,工程系佔800多個,每一年可以培訓萬多名科研人才;
第二隻腳是研發中心和初創企業,兩者亦吸納不少人才,只是初創公司的失敗率相當高,經歷失敗的人才往何處去?這時便需要第三隻腳的出現;
第三隻腳是跨國的大型企業研發部門,可以吸納人才,在外地,很多年輕人畢業有機會在跨國企業從事研發工作,但香港則較少見這種發展路徑。
「(香港)整個產業就在這裏(第三隻腳)斷了線,培養一大堆人出來時沒有地方去,如何是好?現在是雞和雞蛋的問題,你呼籲學生投入科研但沒有職位,你邀請跨國研究公司過來但都沒有人才,這是雞與雞蛋的問題,倘若科研人才未能成功創業,他們仍可投身大企業的科研工作。解決之法是找一所跨國公司來港設立研發中心,但香港對外資而言,有何吸引力?湯博士認為,可利用香港作為平台參與大灣區及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政策。
勿戴有色眼鏡看待科技發展
雖說科學無彊界,成果是人類共享,但比較是人類的天性,有說深圳將很快超越香港,尤其在創科方面,令香港相形遜色,湯博士認為兩地各有優勢,不須視兩地科技發展為對立面,反而要互相配合。深圳GDP當中有42%從事科技投資,資源充足,香港則統一各地應用技術,兩地取長補短,發揮影響。事實上,改革開放後,內地各城市有不同發展方針,各有特色,足可以發揮協同效應。
另一個與深港相關又為人熱議的非河套區科技園莫屬。湯博士認為計劃的概念相當好,因為香港地少,河套區正正提供大片土地,香港亦可發揮優勢,提供驗證及大學人才培訓。他最後提醒,科技應該是人類文明共同結晶,不要戴有色眼鏡去看待事物,不能因為其膚色國族,而不使用某地科技,否則心胸狹窄到什麼也容不下,實非人類之福。
!doctype>湯復基個人簡歷
光通訊專家,曾任香港應用科學院行政總裁,香港新科實業有限公司副總裁,海信寬頻多媒體技 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及首席科技總監。一直熱衷於專業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