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道可道,非常道;答可答,非常答──香港傳奇的未來〉
「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易經》
在上回,筆者提到伏羲心中的理想國,並提到我們可沿用4個角度去解答。第一個角度是先檢視有什麼是伏羲可做卻沒做的;第二個角度是將有關伏羲的傳說放在一起檢視。在今回,筆者會續談這個角度。
中國史家不平凡的傳統
在上文中,筆者提出對歷史的高度重視,是中華文化的特色之一,而自司馬遷的《史記》後,中國史家的血脈中,便傳承着對撰寫史書的高度道德使命感、責任感和正義感,將真實、公允紀錄歷史,視為對前人和後世的責任。而歷代帝王也明白這一點,相信一定程度上有助克制王權,避免過度濫用,令這成為守護中華文化的無形力量。
多年來,不少史家都曾把伏羲的事蹟寫進史書中。除了前文提到的《帝王世紀》,還有南朝宋徐廣的《史記音義》、裴駰的《史記集解》、齊鄒的《史記集注》、唐朝劉伯莊的《史記音義》、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司馬貞的《史記索隱》等等,以補《史記》在這方面的不足。在這芸芸作品中,又以《史記集解》、《史記正義》和《史記索隱》最為後來的史家稱道,獲合稱為「史記三家注」。
當中,《史記索隱》可以說是集各家之大成的偉大歷史巨著,音義並重,注文翔實,作者司馬貞更贏得「小司馬」的稱號,這對當時流傳的《史記》當中的疏誤缺略作了不少補正。
「小司馬」的真言
在《史記索隱》的〈補史記·三皇本記〉中,司馬貞全面地描述了伏羲的事蹟:「仰則觀像於天,俯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製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記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短短105字已言簡意賅地、全面概括了伏羲一生的事蹟,這又與中華文化的演化和發展有着牢不可破的關係。
前文提到《易經》詮釋了宇宙萬物發展的規律,文化發展既然屬於一種現象,自然可以透過《易經》來理解。筆者認為,64卦中最後一卦「未濟」最能代表伏羲。《序卦傳》中「未濟」的卦辭隱含了生生不息、突破的概念,相信這亦是伏羲發明背後的精神所在。
回到本文開首引用的文字,也是來自《易經》的《序卦傳》(或稱「序卦」)。「序卦」重點說明64卦的排列次序和因果關係。那段文字可意譯為「一個階段的終結,是另一階段的開始」,套入香港的情況,或者代表我們有需要考慮重新為這城市定位,才能繼續推動這個國際城市、文化之都發展下去。下回會續談。
「香港傳奇的未來」系列 22
聯繫作者:[email protected]